杨玉林:清末的求新者 作者:周元川
在宾川县钟英乡钟英村,1872年,一个名为杨玉林的生命呱呱坠地,字荫皋的他,注定要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杨玉林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在宾川学成之后,他并未满足,而是向着更高的学府进发,前往大理的西云书院攻读。西云书院的时光,犹如一把精心雕琢的刻刀,逐渐将他打磨成器。数年后,他凭借着自身的才华被西云书院选送进昆明的经正书院深造,一头扎进了古籍研究的浩瀚海洋。 杨玉林的性格豪放不羁,仿佛是那个时代的一股清风。他喜爱饮酒赋诗,常常在微醺之后,放歌狂吟,那是他内心情绪的肆意宣泄。1897年,清光绪丁酉年,昆明经正书院里的杨玉林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学识超群的他在乡试中一举中举人。而此时,外面的世界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海禁大开,西方文化如同潮水一般涌入中国。这股新思潮的浪潮冲击着杨玉林的内心,他毅然决然地离开昆明,踏上了游历之路。 他的足迹遍布上海、北京等地。在上海,那座充满着新奇与活力的城市,高楼大厦林立,洋人的租界里有着各种前所未见的新鲜事物。他看到了西方的科技成果,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碰撞出的火花。在北京,古老的皇城在新思潮的冲击下也有了新的变化,宫廷的威严与民间新思想的萌动形成鲜明对比。这一路的游历,极大地扩展了他的视野,让他的见闻增长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归家后的杨玉林,像是换了一个人。他抛弃了旧时为应付科举考试而学的八股、诗、词,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学时文的研究当中。他的才学与见识让他受聘担任笔山书院山长,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一心扑在培育地方人才的事业上。他站在讲台上,向那些年轻的学子们传授着新知识,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望。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宾川迎来了教育的变革,书院要改为学堂。杨玉林被委任为高等小学堂校长。然而,建校并非一帆风顺,经费不足像一座大山横亘在面前。但杨玉林没有丝毫退缩,他四处奔走劝募。他的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向乡绅富户们诉说着办学的意义。他的真诚与执着打动了许多人,最终共募得银1597两,学校得以顺利开办。同时,他还关心着乡里的安全,亲自训练民团,那训练场上,他指挥若定,民团们在他的带领下逐渐成为保卫乡里的坚实力量。 1909年,宣统元年,杨玉林前往昆明法政学校任教。他常常感叹自己接触新学太晚,心中满是遗憾,于是愈发刻苦地钻研新学。他在法政学校的课堂上,激情澎湃地向学生们讲述着新的法律知识、政治理念,他希望这些年轻的学子能够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1910年,他离昆至北京。可是,疾病却悄然缠上了他,他的身体日渐瘦削。在与病魔顽强抗争之后,他终于病愈。之后,他出任四川云阳州知州。然而,命运的车轮滚滚向前,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摇摇欲坠,局势紧张到了极点。杨玉林打算到重庆后再返宾川,可是长途的奔波让他疲劳过度,旧病复发。在那个寒冷的冬十二月,他死在了隆昌。次年,他的家人怀着悲痛前往扶榇归葬。 杨玉林虽然离去,但他擅诗文的才华却留下了些许痕迹。尽管他的许多作品都已散失,但现存的《鸿门宴赋》、《悼亡诗自序》等,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文学造诣。他的一生,是清末一个求新者的奋斗历程,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探索,虽然最终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如同夜空中的星光,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审稿编辑:云帆沧海 | 核发编辑:风 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