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村诗人红色基地采风诗

2025-7-8 15:28| 发布者: zhwyw| 查看: 49437| 评论: 0|原作者: 杨瑞福等|来自: 中华文艺网

626日,顾村镇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和顾村诗社部分成员,开展了“寻访城市红色印记”主题党日活动。其中五位诗社成员创作了十二首缅怀红色基地的作品。

——编者按 



四行仓库,用一堵墙做纪念碑(外一首)

 ■ 杨瑞福

 

车过晋元路,这一条被很多人忽略的

以守卫将领谢晋元命名的路

很快见到一堵墙,阳光擦亮累累的弹痕

有这堵墙,就不再需要建造纪念碑

 

紧靠着西藏路桥的苏州河

它曾经是一个血袋

号称八百壮士的战士们

用肉体砌出了这堵墙

 

墙体的砖是红色的,也许它早就想到

会亲身经历流血的侵华战争

弹孔如此地清晰,站立的片刻

我难以估计,天空星星般确切的数量

 

它们多么像,在民族危亡之际

坚持了四日四夜后,壮士们喷火的眼睛

这是偶然吗,仓库担负了战壕的使命

让上海在八十八年前成为英雄城

 

苏州河,让自己的背护卫春江花月夜

让自己的胸,去阻挡呼啸的炮弹

这一堵墙,如今就是上海抗战的一页铁证

墙残留的痕迹,在身前化作象形的文字


2025.6.26

 


宝山淞沪战争纪念馆

 

在上海宝山

一座手写淞沪战争史的纪念馆

也是一部珍贵的老电影

记录了两次对于日本侵略者的

殊死抵抗

 

面向北方,纪念馆的右手是黄浦江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

抗战时成了敌人入侵的门户

纪念馆的左边是公园

公园的昨天是主战场

 

手持劣质武器的军队

在“义勇军进行曲”的合唱声中

用血肉砌成防御的战壕

然后,把自己变成最强音

 

1932年的淞沪抗战

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会战

上海见证了,一个积弱多年的中华民族

火山般喷发的血性

 

纪念馆内,陈列的每一件展品

不仅仅是一件道具

更是控诉,是誓言,也是反思

 

姚子青烈士的捐躯之地

在馆外不远,一个营的五百位守卫战士生命

没能成为馆藏的文物

却比任何陈列文物的分量更重

让所有路过的眼滴泪,甚至滴血

 


四行仓库(外四首)

 ■   

 

硝烟虽散,英魂仍在城头驻守

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传奇

苏州河畔,它如凋堡般坚强不屈

让侵略者的野心化为泡影

 

弹痕是勋章,镌刻着民族的密码

旗帜不倒,热血在身体中奔腾咆哮

和平鸽掠过硝烟弥漫的楼顶

唤醒那段悲愤的历史记忆

 

当夜幕降临,灯火照亮断壁残垣

那些军人的面容在光影中浮现

他们用生命筑起血肉长城

将四行的名字,刻进民族的血脉

 

每一次凝视,都是灵魂的对话

每一次触摸,都能感受和平的温馨

四行仓库,苏州河畔不灭的精神灯塔

指引我们,在复兴路上更加自信坚强

 

 

八百忠魂

 

断壁上,弹孔是未绽放的花朵

四百个魂魄睁大的眼睛,洞穿暗夜狰狞

四行仓库耸立成不屈的墙,在枪林里

沉默地,高喊着一个民族的口号

 

硝烟中,旗帜浸透血与火的图腾

他们用年轻的胸膛,筑起不屈的长城

枪膛里滚烫的誓言,撞碎三个月的狂想

让世界听见,这土地上不可征服的轰鸣

 

时光锈蚀了当年的枪炮

却刻深了历史褶皱里的赤诚

四百战士变成了八百忠魂

个个都是石碑,驻守上海的大门


       

桥头堡

 

四家银行的仓库简称四行仓库

它曾是日寇难啃的硬骨头

壮士用热血控诉:人可亡,国不可破

“三个月征服中国”的妄想已经破灭

 

抗战晋元纪念广场,西墙醒目坚固

胸膛布满了四百二十个枪眼

一个枪眼代表一个战士

八个炮弹窟窿,又代表八年抗战

 

大楼有九十高龄,却神采奕奕

它深藏8.13淞沪抗战的悲歌

钢筋水泥承载永不磨灭的功勋

四行仓库,一座遗世独立的桥头堡

 


和平万岁

 

五月的风,吹来无声的枪炮声

很多陌生又熟悉的脸庞

是一棵棵树,他们叫卫国和建国

他们的眼神有渴望的光

 

骨骼碎成一块块砖头

而我们的脚步和他们一样

是血泪与怒火,心跳,此起彼伏

可以听到弹孔墙里遥远的炮声

 

钢铁撕裂黄浦江的晨雾

四百孤军在四行仓库筑起血肉长城

刺刀挑开黑夜时,黎明流出鲜血

泥土里深埋着喋血的遗书

 

今天,我们在轻风里重读硝烟

那些凝固在岁月里的呐喊

化作黄浦江水滚滚向前

和平万岁是人民心底的呼唤



升起国旗

 

黑夜浓稠如墨,硝烟撕碎街巷

一个单薄的身影,穿越苏州河

鲜艳的红旗裹着民众的希望

护在怀中,还有民族不屈的目光

 

是战旗,是战鼓是抗争的力量

租界万国旗,从此升起了中国的旗帜

那抹鲜红刺破屈辱,是昂扬的头颅

燃烧的勇气,不做亡国奴的呐喊

 

升起国旗,升起主权和尊严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每一缕绸缎都在喊:宁愿死,不投降

保卫战震惊了世界和平的目光

 


历史的伤口

 ■ 赵贵美

 

当太阳照到四行仓库时候

我的眸光随着光线

落进那一颗颗弹孔里

仿佛看到了历史的伤口

在砖墙上长出铜绿色记忆

 

苏州河的波纹

把晨雾里隐藏的轰鸣声

一道道推进我的胸膛

尖锐划开你身上的破棉袄

鲜红映出你稚嫩的面庞

让我的眼底热浪翻滚

 

21岁的青春

在你绑上炸药包的时候

灵魂深处自由的铁翼

俯冲向下 炸雷一般

开出生命中血色的残阳

在眼前久久不肯散去

 

残阳里 我看到

母亲依门等候的期盼

父亲累弯的脊梁

在那爆裂声里

慢慢地摁进砖头的记忆

 

号角吹响了风中的湿意

我靠在墙上

在一块块砖头的咳嗽声里

听你明天的梦想和眼前风景

拓印重叠 直到相机的咔嚓声

惊醒头顶那颗红星



四行仓库的墙,血染的碑(外一首)

 ■  

 

捋着苏州河悠悠东去的水声

把目光放飞光复路上

寻找历史存放在这里的回响

 

或许长在太平盛世中的高楼大厦

不会关心往日的风雨苍桑

而楼厦中间,那面挂满枪声的高墙

却刻下了八十多年前的悲壮

 

回首那时的中国,百孔千疮

日寇铁蹄,更让她雪上加霜

枪刺上的膏药旗,就像乌鸦的翅膀

遮住了大半个上海的太阳

 

当倭人的炮火射向四行仓库

子弹在砖壁上划出的囗子,血在流淌

独守孤垒拼死一战的勇士

让鬼子见识了什么叫视死如归

 

仓库外,是一街豺狼架着机关机的嚣张

仓库内,是一群勇士把愤怒射出枪膛

那面笑傲战火的半面旗帜

在硝烟弥漫的屋脊,带光飘扬

 

那位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战士

那位生死关头敢于亮剑的谢姓团长

那位冒死爬行送旗的小女孩

他们说,为国为家又何惧死亡

 

八百壮士,八百宁折不弯的汉子

面对强敌共同挺起民族不屈的脊梁

用四天的枪弹,宣读了他们血做的誓言

用生命把普通人生塑成丰碑的模样

 

如今,嵌在墙上的430个弹孔

陷在岁月的深处,却藏不住血光

8处透壁的炮痕,都睁着愤怒的眼睛

将警世的灯盏重新点亮

 

我不知道世上还有什么颜色

能覆盖这墙上血色的光芒

我不知道世上还有什么样的重荷

能抵消这来自民旅的力量

 

今天,我们从岁月静好的远方走来

敬仰着这块曾经布满枪炮声的广场

以及成为民族骄傲的这堵墙

 


谢晋元


在四行仓库,在晋元广场

你仍着戎装、披烽烟

和那面高墙站在一起

身影,竟被敬仰的目光摸得锃亮

 

翻回1937年的10月

那最后四天四夜带血的日历

上面挤满日寇的狰狞

也记下了你的临危不惧

 

你率领四百一十四名壮士

把肉身砌进墙,铸成盾

吼出八百雄兵的心跳

你枪膛里射出不仅是愤怒的子弹

更是五千年民族的信仰

 

你在四行仓库焠过火的名字

加固了我们的脊梁

却让敌人将魔爪一次次

伸向你生命的后方

 

1941年有花初开的春天

日寇枪炮打造的刀斧

没能伐倒你这根铁质的骨头

却被汉奸的短刃

把你留在了抗战胜利前的黎明

 

你仅用36岁,活成了碑

从此,你有了永生

 

 


礼查饭店311室(外一首)

 ■ 纪福华

 

有人说这对情侣在此度蜜月

因为他们的笑声是甜的

 

据说那位男青年

每夜把星星当照明灯,把夜当隐身衣

在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刀尖上行走

 

据说,他走进上海里弄

不用说话,只消一个动作

暴露的地下党就转移了

 

他也曾被特务堵在死胡同

但在特务眼皮底下走出的

却是蹒跚的老太太

让人怀疑他用的不是易容术

而是穿越了时空

 

这对夫妇是1927年的

周恩来和邓颖超

他们向死而行的姿势

为新中国的诞生,构成了最美的视角

 


淞沪会战遗址


在淞沪会战遗址行走,步子要轻

我怕惊动了抱山而眠的将士

 

文字要重,重得像泰山

我怕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被风带走

 

比如宝山守军600将士

血战7天全体阵亡的故事

下笔时的崇敬,要与天空接近

 

我用吴侬软语多次翻译

把宝山守军,英勇抗敌的故事

拟写成序曲、激烈、悲壮三个乐章

如巴金的抗战三部曲

 

把血战全过程,分成四个章节

如一首抗日诗的起、承、转、合

然后用《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调

反复唱诵,归还他们的勇猛

 

并且,我还要与那些

荡气回肠的故事

一起跌宕起伏,一起经历火的洗练

 

600位将士,我要让每一位英雄

在我的诗里,成为诗的眼睛

没有他们,民族立不起来

我的诗,更立不起来

 

 供稿:原作者 | 编辑:牧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