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城的双向奔赴:文艺工作者共话杨浦职工文化新图景

2025-8-28 00:25| 发布者: zhwyw| 查看: 76915| 评论: 0|原作者: 林定|来自: 中华文艺网

人与城的双向奔赴文艺工作者共话杨浦职工文化新图景


826日上午,在黄浦江畔的东宫职工文体中心,“理润申城·理论Young帆”活动第二场如期举行,来自上海市作家协会、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新媒体领域的文艺工作者与基层实践者共聚一堂,围绕“与城共生:职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展开深度对谈与思想交融。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杨浦区委办,杨浦区委宣传部、区总工会承办。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杨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施方,杨浦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总工会主席董海明出席活动,复旦大学工会、同济大学工会,市社联、杨浦区委宣传部、区总工会的相关领导,杨浦区各行业、街道、直属工会、企事业单位的近百名工会工作者代表参与了活动。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杨浦区作家协会理事羽菡主持了本次活动。她以文化工作者的敏锐视角引出讨论——杨浦不仅是一片拥有百年工业基因的土地,更是工人文学、职工文艺的历史现场与当代现场,在新的形势下怎样焕新时代基因,让职工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这是今天通过主旨演讲和圆桌对话要思考并共同寻找的答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简平“从杨浦生长起来的文学孩子”自称,他回溯杨浦职工文化脉络,提及工人作家胡万春、长期任教于惠民中学的程乃珊,以及无数在此扎根、在此创作的文艺工作者。“没有杨浦深厚的文化土壤,就没有一批又一批人才的涌现,”他强调,新时代的职工文化早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职工与企业、与城市的一场双向奔赴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徐迟则尝试将历史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当代经验。分享如何通过沉浸式展览、金句传播等形式,让工运历史走出教科书,成为年轻人愿意主动接近的“潮文化”。指出,文化传播需“以文化人、以情动人”,正如百年前的李启汉用工人半日学校贴近群众,今天的职工文化传播也同样需要真诚与共情。

圆桌对谈环节,位文艺工作者从不同角度贡献智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协理事,杨浦区新联会副秘书长、工会副主席君天特别提到杨浦区新联会工会联合会的实践探索提供剧场资源、政策宣讲等实打实的服务,这些务实举措正职工文化生长的根基;徐迟建议,加强对初入职场青年的实际保障,增强区域吸引力,让青年人才愿意留下,焕发杨浦城区新活力。简平认为,应强化对杨浦文化底蕴的挖掘和深化宣传,如:国歌诞生地、工业遗存、中国新闻出版博物馆等,增强职工自豪感与归属感,提升区域文化吸引力。

网络大V历史科普号“御史房”作者蔡乐昶则结合“新沪九条”以及自己参与市总工会UP主眼中的红色工运”项目的经历,提出短视频与青年语境是当下讲述工人故事不可忽视的传播路径。主持人羽菡说,职工文化如同一幕宏大的合唱,需要政府搭台、企业护台、社会机构助力,而职工,必须是那个“站在光中的主角”。只有完成从“要我有文化”到“我要有文化”的转变,职工文化才能真正绽放生命力。职工文化,归根结底是‘人’的文化——是由劳动者书写、讲述、最终也回归劳动者的故事。

活动现场回顾了杨浦区总工会首届职工文化艺术季的精彩瞬间,并正式启动第二届职工文化艺术季。四个月中,“职工讲书人”暨人民城市实践故事演讲、劳动者歌手大赛、优秀文艺节目展演,以及摄影和书法等赛事涌现出大量职工文艺骨干与原创作品,成为“工”字特色职工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论坛不仅深入探讨了职工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发展路径,更深刻揭示了职工文化与城市发展之间那种根脉相连、双向滋养的生命连结。如何让职工文化真正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底色与活力源泉,正是这场对话留给所有文艺工作者与基层实践者的共同课题。

 

   (记者:林定)

 

 供稿:原作者 | 编辑:牧 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