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新考五十例 (本文是2006年刊载于《新国学研究》的同名文章的修订版) 汕头大学 卓振英 (图片来自互联网,图文无关) 一. 引 言 与《诗 经》一样,《楚辞》是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主要楚辞作家屈原是我国文学之父、骚人墨客百世不佻之祖。把《楚辞》这样的经典著作译为英文,这对于保持华夏民族的文化身份、促进中西交流,显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过,两千多年的语言文化变迁,使得其中不少字句意义不明,疑难比比皆是,而历代《楚辞》学者往往各执一说,令人感到无所适从。这就使得文本诠释成为典籍英译的首要环节。英译若要作为权威版本来要求,首先就应该力求成为诠释方面的集大成者,切不可率尔为之。因此,笔者采用训诂、考据、推理、文化历史观照、文本内证及外证、互文观照以及诗人与文本的互证等方法,对疑难问题多方求证。费时吃力,自不待言。可以引以为慰的是,通过考辨、考据,尚能有所鉴别、有所发现,为英译提供了较为坚实可靠的基础。 二.若干疑难的考辨 对于楚辞的某些诗章、字句的理解,历代学者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或凭空臆断,谬误流传。笔者经考辨得以纠正、澄清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十例。 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王逸、朱熹等认为“美人” 喻君,黄文焕、朱熹冀等认为自喻,马其昶认为泛言贤士,戴震认为喻壮盛之年。刘德重说:“‘美’有壮盛的意思,既曰‘恐美人之迟暮’,自然是指壮年的人;而其具体对 象,联系上下文观之,当以自喻近是”。笔者认为,王、朱的理解为是。在《楚辞》中,“美人”或喻楚王,或喻美政(诗人的政治理想)。与《九章・思美人》中的“思美人兮,擘涕而好胎”,《抽思》中的“与美人抽思兮,并日夜而无正”一样,在这里也是喻指楚王。联系上下文,两句的意思应是:“随着时序的变化,繁茂的草木终会凋零;因 此我总担心会坐失与美人(楚王)结合、实现美政的时机。” 英译: 'Tis true that wither may the plants, which today thrive, To meet th' Beauty in her youth' tis wise that I strive. 2.“余虽好修娉以鞿羁兮,骞朝谇而夕替。”(《离骚》) “朝谇夕替”应如何理解?刘德重认为:“’朝谇夕替’,是说一群小人朝朝暮暮在排挤他,不是当面打击,就是背后暗算”; 解释为朝进谏而夕被废,“说虽可通,然与屈原初为左徒时甚得怀王信任不合”。 笔者认为,刘说难以成立。因为写离骚时,屈原已经“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楚怀王也已“怒而疏屈平”(《史记•屈原贾生列 传 》)。“朝”、“夕”形容楚王翻脸之速。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朝阳路八千”可作互文参照。“谇,让也”,有“劝告,谏浮”(《说 文》)之 义,如:“立而谇语”(《汉书•贾谊传》)。因此二句应理解为:“我爱好美好正直的品质,却让人感到碍手碍脚;我早上进谏,晚上 就被贬黜。” 英译: My bane has proved to be my sublimity, I pleaded in the morn and was remov'd at eve. 3.“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离骚》) “女媭”:王逸说是“屈原姊也”;郑玄《周易》注:“屈原之妹名女媭”;郭沫若以为指称侍女:“今姑译为'女伴',疑是屈原之侍女”; 周拱辰《离骚拾细》以为指女巫:“媭乃女巫之”;汪谖:“媭者,贱妾之称,以比党人也”;刘德重说“郭说较为圆通。‘媭’的本义为女,……因而‘女媭’应当作为广义的女性来解释”。 笔者认为“女媭”理解为“我姐姐”为是。“女媭”、“詈”有如下解释: “贾侍中说:楚人谓姊为媭”(《说文》);“詈,骂也”(《说文》);“怒不至詈”(《礼记•曲礼》);“乃使勇士往詈齐王”(《战国策•秦策》)。 在屈原所处的历史时期,侍女、“贱妾” 地位低下。早在春秋时期已有“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假若诗人说“我的贱妾(或:侍女)一再责备我说……”恐怕就会被人笑话;而如果说“我姐姐出于爱护,一再责备我说……”则是合情合理的。 英译: My elder sister fair and virtuous, who's fill'd With anxiety, does repeatedly me chime. 4. “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离骚》) 王逸说:“令众车先过,使从邪径以相待也”;朱熹说:“由径路先过而相待我”;吴广平说:“我传令众车直接保卫”;陈子展说:“传 话众车使在路旁等待”。 笔者认为吴广平是对的。“待”者,防备也。例如:“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路修远以多艰兮”说明了“腾众车使径待”的缘由。 英译: I instruct the carriages to be on the watch, For long and rugged and difficult is the way. 5.《九歌》中的多数诗篇到底是不同角色相互唱和,还是由一个巫兼任多种角色? 吴广平引用钱钟书《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巫之一身二 任”条所说的话:“《九歌》'灵’为神而亦为巫,一身而二任,所谓’又 做师婆又做鬼故《九歌》中之‘吾’、‘予’、‘我’或为巫之自称,或为灵之自称,要均出于一人之口。巫与神又或作当局之对语,或为旁观之指目。作者假神或巫之口吻,以抒一己之胸臆。忽合而一, 忽分而二,合为吾我,分相尔彼,而隐约参乎神与巫之离坐离立者,又有屈子在,如玉之烟,如剑之气。胥出一口,宛若多身,叙述搬 演,杂用并施,其法当类后世之‘说话’、’说书时而巫语称’灵’,时而灵语称’予’,交错以出,一身二任,双簧独演”,并根据这个观 点,认为“《九歌》各篇不存在对唱而均为独唱,但独唱者一人而兼神、巫两种角色,时而此人,时而彼者,充分表现了《九歌》抒写手法的灵活性”。 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理由如下: (1)“巫之一身二任”这种单一、原始的文艺形式与楚国当时的音乐发展水平不相称。1978 年 5 月 22 日在湖北随州城郊出土的 曾侯乙墓六十五个陪葬编钟。检测结果显示:这些二千四百三十年前(早于屈原诞生)的编钟音域跨越五个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十二个半音齐全。曾国是楚国范围内的小国。可以推而知之,当时楚国的音乐已相当发达。 . (2)“一身二任”说也不符合《九歌》的发展史。《九歌》的历史悠久。《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 以下”。“开”就是夏后启。《竹书纪年》说“帝启十年舞《九招》于大 穆之野”,可见这种音乐活动的规模不小。从帝启十年舞《九招》 (元前约 21 世纪)到屈原生活的时代(公元前约 339—278),其间 也有约一千七百六十多年的时间,根据文艺进化的规律,《九歌》必定会不断发展完善,作为与音乐有着紧密联系的舞蹈等表演技巧 也会得到同步发展,而不会停留在“一身二任”的水平上。 (3)《九歌》中不同角色的化妆、道具不同,这是“巫之一身二 任”的形式难以适应的。扮演山鬼的巫“被薜荔兮带女罗”,而迎神 的巫则“被石兰兮带杜衡”;大司命“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可 能还有“飘风”、“冻雨”伴舞;而迎神的巫“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 离居”。云中君“华采衣兮若英”、“龙驾兮帝服”,少司命荷衣蕙带, 孔盖翠旌,而迎神的巫与他们的装扮是不同的。 (4)从歌词的内容看,迎神歌舞涉及不同角色。例如,《大司 命》里“君迪翔兮以下”、“导帝之兮九坑”显然是迎神的女巫所唱,而“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则是扮演大司命的男巫所唱。 (5)楚国巫文化发达,并不缺乏能歌善舞的巫。 不同角色的区分有助于文本解读。例如,《少司命》里“夫人自有兮美子,苏何以兮愁苦?”是迎神的女巫所提出的问题,照理说, 扮演少司命的巫应该有答词。但王逸只说“言已事神崇敬,重种芳草,茎叶五色,芳香益畅也”;从杨金鼎、吴广平、陈子展、张愚山的注解中,也找不到回答。其实,下两句“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就是少司命的答词:“你看那青青秋兰,要有人为绿叶配上紫茎才好看哪!”意思是要有人掌握因缘。再下面两句“满堂兮美人,忽独 与余兮目成”是迎神的女巫所唱,意思是:“(原来是这样啊?)难怪您在满堂美人中隼偏对我眉目传情! ”这样,诗歌的脉络才清楚,意义才连贯,我们壮才能领悟迎神歌舞的诙谐多趣。 英译:(Sing the Witch as Usherette :) People may anyhow have their own pairs. Why shouldn't you free yourself from th' cares? (Sing Wizard as Fate the Minor :) The answer the autumn orchids now tells : Green leaves match the stems of a purple hue. (Sing the Witch as Usherette :) No wonder that among a hall of belles I alone come into Your Grace's view! 又如,《国疡》前四句写两军交战时“士争先”的场面,应是众将 士齐唱共舞;后续六行是特写,刻画一位驾驭战车的勇士在“左修殖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紫四马”的情况下顽强奋战的情形及战后惨烈的结局,是独唱独舞;接下来四句写战士们“身首离兮心不惩”的豪气,参加歌舞的应是勇士和众士兵;最后四句“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是颂词,歌颂为国死难的战士,故歌舞者应是迎神或领祭的巫。 据此,英译对各段作了分别处理: Eulogy on the Martyrs of the State (Sing in Chorus Soldiers Incarnate :) Clad in rhinoceros hide, dagger-axes we wield, The clariots clashing, at the enemy we tear. Th' banners hiding th5sun,the foes surge like clouds in the field, Yet we charge ahead despite arrows flitting in the'air. (Sing Warrior Incarnate :) Our lines broken through, our ranks are now in disarray, One horse is kilPd, and wounded another has become. The reins are entangl'd,and bogged down two wheels stay; I raise the stick of jade, though, and beat the signal drum. Fierce battles over, litter'd with corpses is the plain; It seems th'Heavens were falling because of wrath and pain; (Sing Warrior and Soldiers Incarnate :) We set out resolved not to return but die A heroic death on the remote battle ground. Heads chopped off, without the least regret we lie; Wearing sabers, th5strong bows of Qin we still hold sound. (Sing Wizards as Ushers :) Oh, courageous and valiant souls of the state, Indomitable, a lofty realm you attain! Your are slain'd, but with glory will glow your deeds great, And souls of all souls you shall forever remain! 6.关于湘君、湘夫人的性别 陈子展认为《湘君》叙述湘夫人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则叙述湘君(指舜)对湘夫人(指娥皇、女英)的爱慕;司马贞在《史 记索隐》也说:“夫人是尧女,则湘君当是舜”。据许渊冲译本,《湘君》、《湘夫人》各篇俱男(God)、女(Lady)对唱;据杨献益译本,湘君、湘夫人俱为女性(Goddess-Lady),单数;据孙大雨译本,湘君为 男性、湘夫人为女性;根据朱熹的解释,湘君、湘夫人俱为女性(娥 皇、女英)。陈子展的观点比较符合有关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也与文本 内容相合。舜在九嶷,湘夫人在洞庭;湘夫人设想着湘君“驾飞龙 兮北征,遭吾道兮洞庭”,是符合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他们打算送给湘君的是男子用物“玦”和“琼”,而湘君为她们准备的礼物是 袂和牒。礼物本欲当面馈赠,因未能相遇而委之水滨。王从仁说, “’玦'和'琼'是男子的用物,是湘君送给湘夫人的。最初把它丢在水里,是为了表示决绝之意”。笔者认为,把“玦”和“琼”理解为湘 夫人为湘君准备的礼物更为合适;湘君和湘夫人相爱颇深,一次不 遇即要“决绝”,不甚合乎情理。还是朱熹说得对:由于“爱慕之心 终不能忘”,就“委之水滨”,“以阴寄吾意,而冀其或将取之”。 7. 关于少司命的性别 王从仁说“少司命是一位年青美貌、温柔多情的女神”;陈子展 认为大司命、少司命都是女神:“大司命、少司命实各自登场,同演出人间之喜剧。盖一司人之寿夭,一司人之美子(爱人),同为主宰 人生两大命运之神,而为楚人所迷信者也。中国古神话司命运之女神二人,希腊古神话司命运之女神盖三人也”;吴广平也认为“定 为女神似更恰当些”。笔者认为,少司命应是男神。理由之一是:1950 年山东济宁 发现汉石抱子俑,高 30.1 厘米,正面形象为男子左手抱幼儿。这与应劭《风俗通义•祀典》中记载的汉代司命神像相符,孙作云等专家学者普遍承认那就是少司命的形象;理由之二是:迎神的女巫的唱词中有“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若少司命为女神,那就是与男子眉目传情,而这是难以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的;理由之三:“竦长剑”、“抚彗星”所表现的是阳刚之气。 8. 怊荒忽其焉极(《哀郢》) 各家的解释是:“我神伤心碎不知要走向何方?” ;“忧思慌慌张张地哪 里是终极”;“我心头恍恍惚惚难辨方向”;“国破家亡,前路茫茫,不知何往”。 笔者认为,怊:“怅也”(《字林》);下文“眇不知其所跖”才是不知所 之的意思,而这一句意思应是“流浪、忧伤的生活何时才是终极?” 英译: The capital Ying I am now to leave, Not knowing how long I shall tramp and grieve. 9.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哀郢》) “西浮”应如何理解?王逸只是说,“夏首,夏水口也。船独流为浮也”,认为是指船的运动;于省吾说:“西浮即西背”;张家英说 是“西负”,即背朝西;郭沫若说是“西思”,即心思西边的故乡;郭在 贻说是“迅浮”,即形容船行之疾;吴广平孟复说:“迁流”,还是指船 行;吴广平说:“其人东行,其心西向,故过夏首时,又回舟而西浮”; 杨金鼎认为,从郢都到夏口是屈流亡的第一阶段,由夏口入湖、湘 是第二阶段,“第二段的行程,可以说是由东转西,也可以说是由北转南,所以这里说 ‘西浮’,下文转 ‘南渡’ ”。 诗人由西东行,若“西浮”即“西背”,那就是说了多余的话。“过了夏首就背朝西”,—过夏首之前不也背朝西吗?若为“西思”,过夏首前后不也是一直“西思”吗? “迅浮”、“迁流”之类的说法也依据不足,且无意义。“回舟西浮”更是有悖事理:只要我们确定屈子的头脑是正常的,他就不会因思念故土而回舟西行,因为那就等于是刚从火坑中逃出又往回跳。既然“可以说是由东转西", 何以“也可以说是由北转南”?所以就可以说“西浮”? 首先,我们不妨使用“移情法”,去感悟诗歌的意象、意蕴和意境。 什么是移情法?它是否可靠? “移情(Empathy)原是个美学一心理学概念。在美学的范畴里,它是指审美活动中主体的感情移入对象,使对象仿佛有了人的情感,其汉译为,移情作用;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指想像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去理解其感情、欲望、思想、动机和行为,汉语 往往译为’神入本章将其推衍至译学方法论研究,笼而统之地以’移情‘概括'神入'与’移情作用‘两个概念,既指译者想像自己 处于诗人或诗中之’我’(例如金昌绪《春怨》一诗中的‘妾’)的境地,去感悟其思想感情,又指译者在进入诗人的心理状态或模拟其 审美定势之后,把感情'外化'而移人诗歌形象,使诗歌形象心灵化和人格化,从而与诗人的审美感受产生共鸣。” 康德指出,“一个鉴赏判断所要求的必然性的条件是共通感的观念”。所谓共通感,“就是将个人感受事物时所享受的愉快、崇高传达给他人的必然性心理规律”。这就意味着,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具有可感受性的。 人的思维具有超时间、超空间的特点。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风云之色,其思例之致乎”(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阐明的正是形象思维的超时空性。即使诗人生活在千年之前,诗中的景物生发于万里之外,我们依然可以运用意象、联想和想像,做到“神与物游”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去追溯诗人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 接受美学揭示,审美过程是能动的再创造过程:一方面是主体的审美能力的外化,另一方面是客体的审美特征的心灵化。这种双重双向建构也符合诗歌的阅读欣赏。读者受到诗歌的刺激,产生审美反应、感知和接纳,在心目中形成诗歌意象,并对其进行审美观照,做出审美判断。例如,在我们把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客观存在变为主观心意中的物象之后,我们会把“无私奉献”这一人格特征投射到“蜡炬”和“春蚕”身上, 而蜡炬和春蚕也似乎具备某一类人的特征,令我们感到其崇高之美。 共通感的观念、审美的有关规律和思维的超时空特性为移情法的可行性提供了美学、心理学和思维科学的依据。我们是能够 发挥想像力,模拟诗人的审美定势,去重现、观照和感受诗歌形象的,是能够获得诸如“蛙声十里出山泉”(查慎行《次实君溪边步月 韵》句)的直觉(Intuition)、诸如“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句)的知觉(Perception)、诸如“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句) 的联觉(Synesthesia)和诸如“留得残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 寄怀崔雍崔兖》句)的统觉(Aperception)的。 假设我们自己就是诗人,仓皇离开沦陷了的郢都,乘舟东行。 过了夏首,仍然频频回首西望。我们将看到、感受到什么呢?船向 东运动,在烟波浩淼中,处于相对静止的夏首就宛若向西漂逝,而郢都的东门是已经望不见了。我们心里该是多么惆怅凄怆啊! 其次,我们可以进行句法分析。“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是两个排比句,夏首、龙门分别是“西浮”、“不见”的逻辑主语。西浮的是夏首。 这样一来就清楚了: “西浮”的是夏首,而不是诗人的心意或船只之类。写夏首西浮,是为了刻画诗人依恋故乡的感情之深切。这两句的意思应是:“船过了夏首,回头望去,它就像是朝西边漂流而去;想看看郢的东城门,但它却已经消失在远方。” 英译: I pass by Xiashou, which seems to drift west, Th' Dragon-Gate out of sight, I feel distress'd. 10. “何芳草之早夭兮?微霜降而不戒。”(《惜往日》) “不戒”原作“下戒”,据洪兴祖《楚辞考异》改。王逸的注释说: “贤臣被谗,命不久也”,“严刑卒至,死有时也”;杨金鼎说:“戒:戒备”;“微霜初降的时候即须戒备。意指芳草经不起风霜的摧残,用以比喻贞臣受不住小人的谗毁”。吴广平说:“因微霜下降没有提防”。 以上解释都认为,芳草早夭是因为本身“不戒”所致。笔者认为,“贞臣受不住小人的谗毁”回答不了上句的问题,也没有揭示什么有意义的道理。从上下文看,诗人并非责怪芳草本 身“不戒”、“没有提防”,而是哀怨种花或拥有花草的人(用人者)对香花不爱护,因而给风霜(谗佞)以可乘之机。否则不合全篇思想。两句的意思应是:“香花为什么会夭折?那是因为严霜无情,而人们又不加以怜惜保护”。 英译: Wherefore do the fragrant wither and die? When frost descends they lack intensive care. He who lets idle his ears and his sight Is poison to th' honest and meat to th'sly. 11.“后皇嘉树,橘储服兮。”(《橘颂》) “后皇”,王逸解释说:“后,后土也;皇,皇天也”;杨金鼎也认为指“天地”。但朱熹说:“后皇指楚王也”;郭沫若译为:“辉煌的橘树 啊”;吴广平译为:“天地间最美的橘树”;陈子展译为:“君王有美树”。 笔者认为,“嘉树”不属于楚王,“后皇”也没有“辉煌”的意思。 王逸、吴广平、杨之说可取。 英译: Oh, under th'sky and on the earth Your solemn existence you claim. 12. 情吾以其美好兮,览余以其修娉(《抽思》) 王逸认为这两句指楚王自夸,杨金鼎也认为“言怀王骄矜得意,自以为是”。姜亮夫则认为“指怀王信上官子兰以之为美好修娉,杂正与己之见放为对照也”。 笔者认为姜言为是。诗人所疾愤者乃楚王之信谗佞与远忠直,而非楚王之不美好、不修娉。可以参考“少歌”中“情吾以其美 好兮,敖朕辞而不听”两句,其中的“其”(他)与“朕”(我)形成对照。 英译: You admire and brag about his good looks, And boast of his qualities of a sage. You're not only perfidious to me, But you also vent upon me your rage. 13. “怜思心之不可惩兮,证此言之不可聊。”《悲回风》 有以下不同解释:“履信被害,志不惩也”,“明己之词,不空设也”(王逸 );“可怜思虑的不可制止啊,证明了这些谗言的无聊”; “可怜我的痴心无法救药,证明以上的话并不可靠”;“证:明也,在这里是表白的意思”,“不可聊:谓无聊之极”。 笔者认为,诗人失望之际说了一些类似遁世的气话。“此言” 指上文所假设的生活态度;惩:改变,如:“不惩其心”(《诗•小雅•节南山》),“变律改经,一皆惩革”(陆保《新刻漏》)。两句的意思是:“可惜我的一片忠心改变不了,看来以上所说到的做法只是说说而已”。 英 译 : Howe'er, my integrity does disdain Th' above-presum'd attitude towards life. 14. “穆眇眇之无垠兮,莽芒芒之无仪。”(《悲回风》) 吴广平译为:“宇宙渺茫茫没有边际,天地莽苍苍无可匹配”。陈子展译为:“风深渺渺的没有边际啊,又是莽茫茫的没有形象”。 笔者认为,这里描述的是诗人内心的忧愁困惑,而非宇宙或风。应参考上下文所述的愁思。朱熹的解释“言己之愁思浩然广大幽深,不可为象也”是对的。 英译: My deep thoughts are like the universe great, And my mind the circumstances obscure. 15.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天问》) 吴广平译为:“八根擎天柱与哪八座山相当?为何东南地势低陷海水茫茫”;陈子展译为:“八根擎天的大柱子对准什么地方?东南的柱子为什么亏短不一样长”;黄寿祺、梅桐生译为:“八根擎天柱坐落在何方?地的东南角为什么倾塌”。杨金鼎认为指的是天,“八根大柱撑在什么地方?东南方为什么陷塌了一大块?”把指地作为“一说”备考。 笔者认为,天柱本身就是山,如不周山;“何当”是“坐落何处”。《淮南子·天文训》言共工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第二句应指东南的地势下倾。 英译: What sustains th'eight pillars of th'vault? Why does th'earth in th'southeast subside? 16. “ 康回冯怒。”(《天问》) 王逸认为康回是“共工名”,朱熹然之。但吴广平说“但没有文献依据”。汤炳正《楚辞类稿》认为,“’康回’……奸邪之意”。顾颉刚说:“共工氏也就是鲸:‘共工’二字是‘鲸’字的缓声,‘鲸’字是 ‘共工’二字的急音”。 笔者认为“共工名”之说可取。(1)扣帽子以指称传说人物的名字,非屈原风格,再者屈子在他的诗中也无贬抑共工之意;(2)共工与鲧所处的时代不同,故二者非指同一人:共工与颛顼争帝位, 颛顼乃黄帝孙,大大早于尧舜禹;“禹之父曰鲧”(《史记》),为舜所殛,其事远在共工之后。 英译: How could Kanhui's wrath have caused The earth in th'southeast to subside? 17.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天问》) 吴广平引《路史•余论》注“黑水染足,涉者其色黝黑人肤”;杨金鼎引用王逸的话:“玄趾、三危,皆山名也”;又引用周拱辰《屈辞精义》:“玄趾无考,意即所谓玄股之国者也。” 从楚辞句法看,吴广平说为是。楚辞中未见名词甲加名词乙为上句、名词丙加谓语为下句的情形。 英译: Where's the Black Stream, which dyes th' wader's Toes? Where does Mount Three Perils lie? 18. “白霓婴茀,胡为此堂?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天问》) 杨金鼎引王逸所言,认为是指崔文子、王子侨故事;丁晏认为指嫦娥传说,陈子展然之:“白霓为裳还有编了珠宝的首饰,她为什么来在这个庙堂”。 笔者取丁、陈子展说。按前一种说法,诗人是认为,王子乔应把不死之药好好藏起来留给自己用,而这不符合诗人的思想和诗歌的格调。 英译: In her brilliant Rainbow Array With what in th'hall would Chunhu deal? Why didn't Yi th'Life Remedy In a securer place conceal? 19. “撰体协胁,鹿何膺之?”(《天问》) “膺”,陈子展作“响应”解;杨金鼎马释为“承受”(“神鹿骈生着两个上身,是从哪里承受这种奇特的形体的?”)。 陈子展说更能照应上下文。“被赋予鹿形的风神是如何响应 雨神的?" 英译: (Pinghao can at will summon rain , But howe'er does he operate ?) And how does Lord of Wind, the deer With a bird's head,coordinate? 20.“汤谋易旅,何以厚之? 覆舟斟寻,何道取之?”(《天问》) 王逸对前两句的解释是:“汤欲变易夏众,使之从己,独何以厚待之乎”; 杨金鼎解释为“商汤谋划对于师旅有所赏赐,为什么要如此厚待 呢”;张惠言说“汤疑当作阳”,即“少康阳为田猎,因以袭浇”;朱熹以为汤乃康之误:“汤与上句过浇、下句斟寻事不相涉,疑本康字之误。谓少康也”。 笔者认为朱熹说可取,其余的解释较牵强。初,笔者据吴广平的译文“浇谋划制造甲胄,怎样使它坚厚? 浇打翻斟寻的飞舟,取胜用的什么计谋?”译为: To design armor strong and firm, What approaches did Ao employ? What strategy did he adopt When his foe's ships he did destroy? 后改译为: ’Twas hard to make his army strong : How could Shaokang his goal attain? And how did he restore the Xia, Which fell after th' Zhenxun Campaign? 21.“舜闵在家,父何以鳏?”(《天问》) 吴广平译为:“舜的母亲就在家中,他的父亲怎么会打单身”, 认为这反映了“母氏社会里母权的显赫”。王逸、朱熹认为是舜忧虑成家之事而父母不为之娶(令其无妻),杨金鼎同意此说:“舜在成家问题上忧愁,他父亲为什么让他独身”。后者符合传说。“鳏”作动词用。 初据吴广平说译为: Why was Shun's father a widower When Shun's mother was well and sound? Without Shun's mother's consent how Comes Yao his daughters and Shun bound? 后改为: Unwed, Shun was laden with cares: Why did his sire leave him alone? Why did Ya o decide to marry His daughters to Shun on his own? 22.“吴获迄古,南岳是止;孰期去斯,得两男子?”(《天问》) 杨金鼎提供两种选择:(1)“吴得到了古公亶父那里来的人,他们到南岳居住;谁料得到他们迁移到吴广平这个地方,使吴国得到了两个男子汉? ”(2)“吴国得以长久存在,在南方立国,谁会料想到出现这种情况?这是由于得到了太伯、仲雍两个男子的缘故”。后者与吴广平的解释基本相同。 笔者认为,“使吴国得到了两个男子汉”的说法欠妥:据 《史记•吴太伯世家》,古公亶父欲立季历,太伯、仲雍主动出走至江南,创建了吴国。其时未有吴也。闻一多说:“案去当从一本作夫,字之误也”。这样,“孰期夫斯”就是“谁会料想到出 现这种情况”的意思。 英译: The State of Wu, which lies around Nanyue,has surviv'd for ages. Where lies the subtlety of th'case? Just because it's had two sages? 23. “缘鹄饰玉,后帝是飨。何承谋夏杰,终以灭丧?”(《天问》) 王逸认为后帝是指汤;杨金鼎释为:“伊尹借助用饰着美玉的鼎做鹄羹献食的机会接近汤。伊尹又是怎样接受汤图谋夏桀的任务,终于使夏桀灭亡的呢?” 笔者认为,“后帝”是指夏桀。《竹书纪年》:“……曰琬,曰琰。后爱二人,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夏亡”; “十七年,商使伊尹来朝。”《吕氏春秋》也记载,汤欲伊尹往观旷夏,恐其不信,乃自射伊尹。伊尹奔夏,三年,听于末喜之言以告汤。伊尹为灭夏而当间谋,实有文献可作依据。伊尹的烹饪技术是可以肯定的,利用它去接近桀,也顺理成章。 英译: The taste of goose pleas'd Jie, the goose Which Yi Yin dress'd in a jade plate. How did Yang rely on Yi Yin And topple down Jie's sovereign state? 24. “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天问》) 王逸认为指汤(将夏桀)“放之鸣条之野”;陈子展译为:“怎么 夏桀放到鸣条受罚,而众多的贱农就大为开心”。 笔者认为,汤放桀于南巢,此为文献所载,毋庸置疑;鸣条只是战场。译文应是:“汤在鸣条打败桀之后,把他处以流放的刑罚。老百姓为什么对此感到欢天喜地?” 英译: When he banish'd Jie from Mingtiao, Why did th'folk hail it with delight? 25. “受赐兹醢,西伯上告。”(《天问》) “兹醢”,王逸、朱熹认为指梅伯之醢;杨金鼎也说:“醢,肉酱,这里指纣王时诸侯梅伯的肉酱”。吴广平引《史记•殷本纪》正义所引用的《帝王世纪》的记载:“囚文王,文王之长子伯邑考,质于殷,为纣御。纣烹为羹,赐文王,曰:‘圣人当不食其子羹。’文王食之。纣曰:‘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认为是指伯邑考之醯。 笔者认为吴广平说可取。“兹”的意思是“这”或“那”,也可能是 “子”的转音。 英译: When Zhou cook'd his son and serv'd him Th' soup, plead to God did Duke of th' West. Zhou having been punish'd by God, Why couldn't Shang's fate be redress'd? 26. “伯林雉经,维其何故?何感天抑地,夫谁畏惧?”(《天问》) 王逸认为指晋太子申生事;黄寿祺、梅桐生也认为指“晋献公太子申生的自杀”;陈子展则认为指“管叔在北林上吊自杀”;郭沫若译为:“纣王和他的妃嫔为何要吊死?以衣蒙面,怕见天地?”杨金鼎按申生说,把四句解释为:“申生上吊自杀,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他死了能感天动地?他到底怕的是谁呢”。朱熹对此解释表示怀疑,说“未知是否”;吴广平译为“将纣王尸体挂在柏树上,那是为什么缘故?” 笔者认为,“为什么他(申生)死了能感天动地”、“他到底怕的是谁呢”,这些问题问得有些莫名其妙,也缺乏文献依据。还是后者有理,可以使四句的意义连贯。但前两句应理为"纣王的尸体被挂在柏树上,他怎么会落得这种下场”比较妥当,后两句则是:“伐纣多么感天动地,当时是谁感到恐惧?” 英译: Wherefore did Ji Fa hang King Zhou's Corpse on th' cypress when he did die? Who was stricken with fear in th' war, Which seem'd to shake the Earth and the Sky? 27. “中央共牧,后何怒?”(《天问》) 王逸以为,中央之洲,有蛇争草实,比喻夷狄相争,君王何以怒之?朱熹言“未详”。杨金鼎列出多种解释,皆似前后不洽。姑采用马其昶说:指厉王怒共伯和摄政的故事。 英译: Why did King Li rage at it when The duke He the regent became? 28. “厥严不奉,帝何求?”(《天问》) 王逸以为,“帝何求”是说“虽从天帝求福,神无如之何”。杨金鼎、马茂元解释说:“楚王的威严已不能保持,我对天帝又有什么可求的呢”。在以上解释中,“求”逻辑主语或是楚人,或是我。吴广平的译文赞同此说。陈子展译为:“上帝对我还要求什么”。逻辑主语是上帝,宾语则是我。 笔者认为应理解为屈子的失望之叹:“楚国连自己的尊严都保持不了,上帝对它还能有何指望啊? ”逻辑主语是上帝,宾语是楚国。如此则于语法可通,与诗人的思想也吻合。 英译: What is the hurry to return When at dusk thunders me besiege? Oh, what can God expect of Chu Now it hardly holds its prestige? 29. “释舟陵行,何以迁之?”(《天问》) 王逸注:“使龟释水而陵行,则何能迁徙山乎? ”杨金鼎引《列子·汤问》:“龙伯之国有大人,……一钓而连六鳌”的传说,介绍了另一种解释:“龙伯巨人不用船,而在陆地上走,怎么能把六鳌从大海中弄走的呢”。吴广平同意闻一多《天问疏证》的观点:寒浞之子浇的动物化身为鳌,有陆地行舟的传说。 笔者认为,取闻说为妥。“释”,放也,如:“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欧阳修《归田录》)。两句意 思是:“浇把船放到陆地上行驶,是靠什么来推动呢?” 英译: The Turtles bearing th'mountains stir, But how can th'mountains steady stand? What impetus propels his ship When Han Ao sails on solid land? 30. “伯昌号衰,秉鞭作牧?(《天问》) 吴广平译为:“文王痛哭着戴孝服丧,仍然执鞭放牧牛羊”,并引用萧兵的话,认为服丧期间如此,不但有带头改革旧俗、鼓励生产的作用,而且还有表示“韬晦”的政治意图。 我认为,史有武王戴孝征讨商纣之说,未闻文王服丧放牧之事。鞭乃权力之象征,故应是“号令于商衰微之际,管辖一方也”。王逸、朱熹、陈子展基本持此见解。 英译: When the Shang was on the decline, Duke of th'West rose the peers to lead How could th'replacement of th'altar Of the Shang's have been a real deed? 31. “何环穿自闾社,以及丘陵(是淫是荡),爰出子文?吾告堵敖以不长,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天问》) 王逸注:“旋穿闾社,通于丘陵,以淫而生子文”;“屈原言我何 敢尝试君上,自号忠直之名以显彰后世乎?诚以同姓之故,中心恳恻,义不能已也”。朱熹也以为指斗伯比“淫于郧子之女”,“他则不可晓矣”。吴广平译为:“斗伯比和郧女怎样穿过社庙,进入陵墓中?他们这样荒淫这样放荡,于是生出了令尹子文。我说堵敖在位不久长,为什么熊恽杀堵敖自立为王,而忠直的名声更加远扬”。陈子展说:“怎得穿遍了从闾里乡社以及丘陵,于是寻出一个将来做令尹的子文?我已经告诉过贤者堵敖、以为楚国衰了不能久长!为什么谏议君上、自我称许,使得忠直的名声愈加彰扬”。黄寿祺、梅桐生译为:“为什么在村头丘陵幽会,私通淫乱却能生出子文?我说堵敖在位不能长久,为何成王杀了国君自立,忠名更加显 著得到表彰”。杨金鼎认为,前面两句的意思是:“为什么子文的母 亲环绕闻社,穿越丘陵,和斗伯比淫乱私通,却能生出贤相子文 来”;后面三句的意思是:“我说堵敖的统治不会长久,为什么杀了君上,把王位给了自己,而忠名更加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历代学者对于楚辞中存在错简、窜文提出过质疑:在“‘吾告堵傲以不长’二句”之下,汪瑗注曰:“此上疑有缺文。”(《楚辞集解》456页),洪兴祖(宋)通过文意逻辑分析,提出《抽思》等篇可能存在错简;刘永济(近现代)通过审文气、探文义,认为《九章》等多篇存在错简,并尝试复原闻一多(近现代)从校勘学、音韵学的角度为错简说提供精细的语言学证据。 结尾部分显现出的非逻辑性,疑为窜文、遗漏或错乱所致。译者不可将错就错,而应根据背景、诗人的情思及整个语篇的总意象 等因素,重新进行整合。据《左传•宣公四年》记载,楚之先王若敖娶郧国之女,生子斗伯比。若敖死,斗伯比跟着母亲生活在郧国,与郧国国君的女儿私通,生下了子文。郧夫人派人把子文扔到云梦泽中,却有一只老虎来给他喂奶。郧子打猎看到了,就收养了他。楚国人称奶为“毂 (谷)”,称虎为“於菟(巫图)”,因此给予子文取名“斗毂於菟”,字子文。子文长大,有贤人之才,做了楚国令尹,辅佐楚成王。《论语》称其忠。成王弑兄藕自立,“布德施惠”(《史记•楚世家》)。二者分别是楚国历史上的良臣、明主。但根据上文所引各家解说,屈原却似乎对他们出言不逊。而辱前贤、刺圣主,固非屈子之所为。诗歌上文说到诗人进谏而不被采纳,楚国安全不保。根据全诗内容及屈子忧国忧民的思想,可以推断,屈子言及子文、成王,是想把他们与当时的令尹子兰和顷襄王进行对照。 基于以上推论,这一语段可理解为:“子文安在啊?不论城市或山村,但愿他能再世!成王挽楚于危败,青史流芳。除非有像他那样的明主和子文那样的良相,否则我就可以对王室的亡灵断言,岌岌可危的楚国国运不长啦!” 英译: May Ziwen be found of today, Were he in th' wilderness or near; May Xiong Yun, who did justly slay Th' fatuous, in Chu reappear, Or else Chu's fall is what I fear! 32.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惜诵》) 陈子展译为:“痛惜进言以招致忧患啊,发愤就来写诗抒情”。吴广平译为:“借助诉讼以表达不幸,发泄愤懑来抒写性情”;张愚山译为:“陈述往事来表达不幸,发泄愤懑来抒写衷情”。杨金鼎译为:“以悼惜的心情,称述往事来表达忧苦之思”。 笔者认为,陈子展译对“发愤以抒情”的缘由有所交代,且符合诗人的遭际。“诵”的义项之一是,以婉言、隐语讽谏。如:诵言(讽 劝自己的言语),诵训(古代掌管百工的工师所讽诵的谏言);致:造 成;导致,如:“何意致不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致负诚托”(李朝威《柳毅传》)。取陈子展说。 英译: My plea having prov'd to be a despair, I hum an elegy to vent my pain. 33. “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车既复而马颠兮,蹇独怀此异路。”(《思 美人》) 杨金鼎解释说:“ ‘前辙未遂’指怀王时代背齐合秦政策的错误”,“未改此度:指顷襄王的媚敌忘仇”,“车颠马复:指战争的失败”; 朱熹说:“知直道之不可行而不能改其度,虽至于车倾马仆而犹独怀其所由之道不肯同于众人也”。张愚山译为:“我明知前面的路不会无阻,也决不改我要推行的法度”。吴广平译为:“我明知前面车路不通, 但也决不改变道路。尽管车以翻马又跌倒,我依然望着前途”,认为表现了屈原虽长期以来一再遇到政治上的挫折,仍然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笔者认为,朱熹、吴广平的说法可取。下文有“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可见是指屈原自己董道不豫的情操。 英译: Even if blocked is the road afore, I would never alter my way of yore; The cart may turn over and the steeds fall, I shall take the unique route after all. 34. “解萹薄与杂菜兮,备以为交佩;佩缤纷以缭转兮,遂萎绝而离异。”(《思 美人》) 朱熹解释说:“言解去二物而以上文之蔽莽备为交佩也”,“缭,绕也。缤纷缭转,言佩之美。然适佩之而遽已萎绝而离异矣”。吴广平说:“采集成丛的萹蓄与恶菜,备置它们来做左右佩带。尽管佩饰繁盛缠绕,但是最终枯死还得丢开”;“这四句各家的理解出入很大,其喻意迄无定论”。陈子展说:“采下扁竹一丛啊,准备好了以为左右佩带?佩带它很纷繁地来环绕啊,就让它到枯死了而后撒开”;“旧有注说皆误。焉有萹丛杂菜而可谓芳草者乎”。 杨金鼎引用了王夫之的话:“恶草充佩,则芳草委而不用”,又引用蒋骥所说的“菜皆不芳而可食,以喻中才可用之人,然向之佩之者,或忽 焉委而去之,盖时俗之流从如是,况能玩此芳草哉”,认为前两句指子兰为令尹,下两句指自己遭谗被迁。张愚山译为:“你采摘丛生的萹蓄和杂菜,把它们编织成左右的佩带。杂菜啊密密麻麻互相缠绕,香草却日渐枯萎被你抛开。”“解”,王逸《楚辞章句》释为“解去”,蒋骥《山带阁注楚辞》释为“拔取”,释义刚好相反。 笔者认为,萹、菜都不是香草。萎,通委,丢弃,抛弃。"委,弃 也”(《广雅》);“委而去之”(《孟子・公孙丑下》)。“萹薄与杂菜”与被“萎绝而离异”的香花应是不同意象,诗人是以对比手法讽喻楚王近小人而远君子。这四句可以解释为:“难道可以把篇蓄和杂菜 当成左右佩带?原先佩带的香花还那么鲜艳夺目,为什么就将其 抛弃?” 英译: Can th' weeds and grasses take the flower's place As ribbons on the left and on the right? Wherefore should the fragrant be cast away Ere their leaves wither and their petals blight? 35.“吾且儃徊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思美人》) 朱熹译为:“于是且复优游忘忧以观世变”;陈子展译为:“瞧一瞧那南边人的动态”;吴广平译为:“观赏一下南蛮的异态”;张愚山译为:“我姑且消闲自娱将忧愁排解,静观朝中小人的种种丑态”。杨金鼎解释说:“南人:指楚国的统治集团”,“变态:一种出乎情理 以外不正常的态度”,即“楚国君臣只有欢娱逸乐之心,并无雪耻报 仇之意”。 笔者认为,“儃徊以娱忧”的主语是“吾”而非他人。这两句与下文“窃快在中心兮,扬其凭而不埃”都是说诗人在极度失望中采取的超脱态度。若“南人”是指统治集团,或者诗人是想要“观世变”、瞧“动态”,那就超脱不了,如何“娱忧”?“观南人之变态”应指领略流放地土著的特殊风俗。 英译: To ease my pain I rove about, watching Th 'southerners' exotic way of life. My bosom is fill'd with joy and delight, For I've transcended sorrows and the strife. 36.“惭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备之。”(《惜往日》) 朱熹解释说:“无罪见尤,惭见光景,故窜身于幽隐,然亦不敢不为之备也”;张愚山译为:“光与影之间能够忠诚可信,惭愧啊我 被放逐还得小心。吴广平译为:“有惭于光和影的不可分离,我将 隐身深渊来逃避”;杨金鼎译为:“阳光真实,无所不照。但自己则 将一身收藏在幽隐的地方,感受不到,深觉可惭。意指生意已尽”。 闻一多《楚辞校补》说,"案备字无义,疑当为避,声之误也……避谓 避光景,有惭于光景,故欲避之而隐身于玄渊中也”。 笔者要问:“无罪见尤”,何惭之有?“光和影的不可分离”,何以就要“隐身深渊来逃避”?屈原一直梦想能有机会施展才华、实 现美政,那么,“自己则将一身收藏在幽隐的地方”、“深觉可惭”从 何说起?这两句的意思应是:“可惜我的忠诚有如影之于光,却遭受困顿幽闭;虽然到了如此地步,诚信之心犹然具备也。” 英译: Oh, whereat should the innocent and bright Suffer from slanders and inflicted pain? Devoted as shadows are to the light Am I still, though devotion is my bane. 37. “物有微而陨性兮,声有隐而先倡。”(《悲回风》) 吴广平译为:“微弱的东西损伤性命,隐约的声音咆哮猖狂”;陈子展译为“香物是微小的就丧失了生机啊,风声是无形的而气 流为它先倡”;杨金鼎译为:“在回风震荡之中,凋陨了蕙草的微弱生机”,“这回风的初起,是有隐微的声音倡之于先的”;张愚山译为:“美好的蕙草被旋风伤害了生机,别看那风啊,开始时不声不响”。 联系上文“心冤结而内伤”,下文所提及的“志介”、“虚伤”,以及全篇的内容,笔者认为,诗人是借回风摇蕙这一自然现象,抒发 感慨,讽刺社会之怪异:群小虽无德无能,却为害不浅;他们生性隐 蔽诡秘,却往往占据上风,先声夺人,伤害美好。 英译: Lo,th'whirlwind is shaking the orchids fair, . At the sight of which I can not but sigh. To harm the solid the shapeless should dare, And th'inaudible should sound loud and high! 38.“折若木以蔽光兮,随飘风之所仍。”(《悲回风》) 吴广平说,上句“喻意为韬光养晦”,下句“喻意为随遇而安”; 译为:“攀折若木来遮蔽阳光,听凭那狂风把我吹荡。”杨金鼎也认 为,上句"是用以象征自己力求韬光养晦”,下句“意指心情的空 虚”。张愚山译为:“折下若木的枝条来遮蔽日光,任凭那狂风将我 吹向哪里”。 笔者认为,这是诗人的愤激之言,是他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所 假设的愤世嫉俗的做法之一。可以参考下文“证此言之不可聊”。 “仍”通“扔”。两句的意思应为:“如果我能折若木来遮挡阳光,那我就可以(不顾良知),任凭风去把我飘荡了。” 英译: With twigs from th* Fairy Tree the sun I'd hide So that I'd move in light of how th' wind blows.
39.“心触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悲回风》) 郭沫若认为,包括这两行在内,诗的最后六行系别处窜入的文字,应删去;闻一多认为这两句是后人误加于此;杨金鼎引用蒋骥所说的:“子胥申徒,皆其同类。而忽感二子之死,不能救商与吴之亡。故踌躇徘徊,卒不忍遽死;而其愁思萦回而不能解释也”, 认为“所论深得原意”。张愚山译为:“我忧伤郁结得不到排解,绵绵思绪啊将我牢牢缚住”。 笔者认为,“释”是消除的意思;这二句是对前面所提的问题“任重石之何益”所作的回答:“这是因为申徒'心鞋结而不解兮,思 蹇产而不释,”(而随着他的自沉,所有愁思一了百了,他自己也得到解脱)。因此这两句并非窜入文字,也非后人所误加,不应删去。 英译: ('Bout his pleads not a pin did th' king care , Thus he drowne'd himself. And of what avail Was it? ) From th' conflicts it did extricate The sage, who had been driven to despair! 40.“鸟兽犹知怀德兮,何云贤士之不处?” 朱熹、陈子展、吴广平版本皆作“何云”,马茂元版本作“云何”。杨金鼎:“怀德:怀念有德者。这里有责怪的意思”;“鸟兽还知道怀念有人德的人呢,为什么贤士反而不留在朝廷呢?”吴广平:“鸟兽 尚知道怀恩报德,怎怪贤士不肯留在朝廷?” 笔者要问:“责怪”何人何事?上文所说“骐骥伏匿”、“凤凰高 飞”,指的就是贤士得不到任用。吴广平译较准确。两句可以解释为:“鸟兽都知道怀德,贤士就更不必说了。君王无德,怎么能怪贤士留不住呢?” 英译: Even birds and beasts are conscious of love and hate, Let alone talent, who on th' throne dread to attend. 41.“祝融戒而还衡兮,腾告鸾鸟迎宓妃。”(《远游》) 吴广平译为:“祝融劝告我立即回车,我传令鸾鸟迎接宓妃”; 黄寿祺、梅桐生译为:“祝融告戒我要停止前行,我传令鸾鸟把宓妃迎上”;陈子展译为:“火神祝融警告就得还辕啊,并通告鸾鸟去迎洛神宓妃”;杨金鼎解释:“戒:蒋骥说:‘前戒也。’在前面清道警 卫”。吴广平译为:“祝融劝告我立即回来,我传令鸾鸟迎接宓妃”。 笔者认为:“戒”在这里是“告请”的意思。这一用法见于《礼仪 聘礼》:“既图事,戒上介亦如之”;《礼仪•士冠礼》:“(主人)戒宾曰: '某有子某,将加布于其首,愿吾子之教之前句意思是“因祝融告请而还衡"。告请何事?将以歌舞款待之也。下句的传令者当为祝融,如此则有诗人受到礼遇的意思。前句“戒”若如杨所说,是 “在前面清道警卫”,则诗人正在行进中,与“迎宓妃”相配酷;若诗人自己“腾告鸾鸟迎宓妃”,那么,后来乐未尽便“逝以徘徊”,则颇不近情理。 英译: For Lady of th' Luo the Phoenix is sent By the God of Fire,who requests my stay. 42.“心摇悦而日幸兮,然悟怅而无冀。”(《九辩》) 吴广平:“心怀喜悦常存有侥幸,最终惆怅而没有希望”;陈子展:“心里转乐就觉自幸啊,但遗恨而没有什么希冀”;张愚山:“动 摇和喜悦伴随着我天天希望,惆怅啊却又打消了我的念头”。以上解释或失去转折,或逻辑不通。朱熹说:“冀,望也。心谓既老将有 所遇也,故摇悦而日幸。然卒自知其无望也”。朱熹说:“心谓既老 将有所遇,故摇悦而日幸,然卒自知其无所望也。” 笔者认为朱熹说可取。这两句是表现由希望到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 英译: Hoping against hope less and less I tend to grieve, Though about the fact that hope is slim lam clear. 43.“事亶亶而觊进兮,蹇淹留而踌躇。”(《九辩》) 吴广平:“国事在变我希望进取,久留此地我徘徊犹豫”;张愚山:“国事在不停地变化前进,而我却在荒原上徘徊久留”;陈子展:“事业要勤勉进取就指望进用啊,硬被停滞久了而独自进退踌躇”。 笔者认为,“觊进”即“等待进用的机会”。上句吴广平译较可取。下句的意思则应是:“却被耽搁在此,一筹莫展”。 英译: Th' state of affairs changing, I wish to forge ahead, But lo,stranded in th' wasteland I can find no way! 44.“罔流涕以聊虑兮,惟著意而得之。”(《九辩》) 王逸有两处注释:“怆然深思而悲泣也”,“知天生贤不空出也”;吴广平: “我惆怅哭泣深深思索,君王用心才能得贤才”;张 愚山 :“在惆怅中你姑且想一想吧,只有用心才能得到贤者辅助”;杨金鼎:“在失意悲愁中,且来想一想,只有用心求贤的君主,才能得 到贤臣”;朱熹没有作解释。 笔者认为,“罔”有表示禁止或劝阻的意思,相当于“别”、“不要”。例如“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尚书 •大禹谟》);“事罔隆而不杀”(《汉书•杨雄传》);“君罔谓汝 何之”(《 惜 颂 》);“罔罪尔众”(《书•盘庚下》)。“聊”:且。“罔流涕”(抑制住眼泪)是为了“聊虑”。“罔流涕以聊虑”的应是“我”而非君王。“止住眼泪聊且思考一下”,于是悟出了“惟著意而得之”(即真心求贤的君主才能得到贤者)的道理。 英译: I stop weeping to brc»d, awakening to th' truth That wisdom's visible only to those sincere. 45.“何曾华之无实兮,从风雨而飞飏。”(《九辩》) 王逸:“外貌若忠,内心佞也”;“风动而草木摇,雨降而万物殖。故以风雨论君,言政令德惠所由出也。”错误地理解了“蕙”这一意象。从下文“以为君独服此蕙兮,羌无以异于众芳”判断,诗人是自比于蕙。 如何理解“无实”,也十分重要。“实,荣也”(《墨子经上》)。故“实”应理解为“发荣滋长”,但各家却往往解释为“结果”,例如,陈子展:“没有结实”;吴广平:“不结果”; 杨金鼎:“怎么重重叠叠的花 朵却不结果实,让它随着风雨飘散”;张愚山译为:“为什么光开花不结果,随着风雨的袭击飘落飞扬”。 笔者认为,蕙是观赏植物,无实是十分自然的。如果诗人问的是“为什么蕙只开花不结果”,那就太滑稽可笑了。诗人所怨的是,为君者对蕙不加以爱护,任凭风吹雨打,没有给它以发荣滋长的机会。 英译: Why isn't it allow'd to thrive, as their bloom's loud? And why should it be shatter'd by th' rain out of th' way?
46.“华容备些。”(《招魂》) 朱熹注:“华容谓美人也”,吴广平译:“美女等候在两旁”。陈 子展则说:“华贵的装饰”。吴广平注:“华容:华美的容貌,指美女。 备:齐备”。 笔者认为,“容”,假借为“用”。如 :在“兵无所容其刃”(《老子•五十章》)中,“容”是动词,而在这里是作名词使用,指“用品”。这句所在的四行描述室内陈子展设,下句“二八侍宿”才是指美女。“华容备些”如指美女齐备,岂不与下文“九侯淑女,多迅众些”相互为赘? 英译: The bedrooms offer a varied sight, Being adorn’d with treasures rare. Lamps of orchid oil burning bright, The furniture is nice and fare. 47 .“步及骤处兮,诱骋先。”(《招魂》) 对此各家的解说都有些问题。吴广平说:“走到车马奔驰处,狩猎向导在前奔”。我要问:何人 “走”?向导是步行还是骑马? 陈子展说:“步行以及跑马和休息啊,都在诱使人驰骋争先”。我要问:“步行以及跑马和休息”怎么能“诱使”人驰骋争先? 吴广平说:“步行驰马进复停,诱出野兽争追寻”。我要问:何人“诱出”? 朱熹说:“步行而及骤马所至之处,言走之疾也,诱盖为前导”。我要问:所言既为导猎者,何以既“步”且“骋”?人走再疾,焉能追及骤马? 殷光熹说:“步行的从猎者追及驰马所至之处,向导一马当先,跑在前面”。我要问:狩猎当有其固有队形秩序,何须等待步者 “追”?难道原先队伍是混乱的?再说,向导不等于导猎;那么大型的狩猎活动,导猎也往往不止一人。 我认为“处”当为动词,意思是“止”。《易•系辞上函》“或出或处”的“处”就是这种用法。 两句的意思是:“步行、骑马的狩猎者停止前进,而导猎者则奔驰向前(去把野兽驱赶出来)。” 英译: When foot and horse slow down, the guides Charge ahead the game to out scare. At rest or in chaste, men are flush’d With th "hunt. Turning right we back fare. 48. “娱人乱只。”(《大招》) 殷光熹解释说:“乱:音乐的末章,尾声”。笔者要问:怎么乐人一上场就奏起尾声来?应是乐人的演奏严整得体。《尔雅•释诂》 解释说:“乱,治也”;《书•顾命》“其能而乱四方”中的“乱”即具有这种意义。朱熹、吴广平、陈子展皆言“乱”即“理”(有条理),这是对的。 英译: The bells and the chime stones Struck in great harmony.
49. 接径千里,出若云只(《大招》) 吴广平译为:“道路相连通千里,巡行车马多如云”;陈子展释义基本相同;殷光熹译为:“土地相连,道路万千,人口众多,遍布如云”。 笔者认为,“巡行”一词不甚妥当;与道路相关的是行人车马,两句并没有说到人口,殷的释义似与下文“人阜昌只”重复。译为“大道千里,出行的车马如云(描写繁荣景象)”也许可以避免牵强附会。 英译: Along the thoroughfares Men and carriages stream. 50. “三圭重侯,听类神只。”(《大招》) 吴广平:“各路英雄来执政,处理政务象神明”;陈子展;“三圭公侯伯、同侯有子男,听从类祭天神啦。”殷光熹的解释是:“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公、侯、伯三种贵族”“受理案件,精审如同神明”。 笔者认为,“各路英雄”不甚准确;把子、男两种贵族包括 进去也不太妥当。还是殷说较可取。 英译: In handling state affairs Wise as gods the peers seem. 三.结束语 本文使用的考辨方法有训诂、移情(如例 9)、考据(如例 5)、推理(如例 16)、文化历史观照(如例 5、24)、文本内证及外证(如例 2、例 38)、互文观照(如例 1)以及诗人与文本的互证(如例 16)等。 历代楚辞学者通过训诂、考据和疏注,展现了楚辞的璀璨。不必讳言,在楚辞研究中也不乏主观臆断、望文生义的情形。 典籍外译工作者赋予典籍以新的生命形态,拓展典籍的生存空间,捍卫华夏民族的文化安全,为文明互鉴铺路搭桥,功不可没。不必讳言,其中也不乏急功近利、粗制滥造者。个别利益驱动型的教师只图今朝闹得欢,不顾来日三百鞭,其规模化垃圾生产量达到骇人听闻的地步(如果从一岁算起,有的人平均每年出版一本书甚或更多)。他们前亵渎古人,后坑害来者,既误导外国读者又玷污民族文化,值得坚守良知者引以为鉴。 当某种诠释与作者的思想、个性、创作意图以及整个语篇的总意象相龃龉的时候,译者就必须提出怀疑,并寻求合理的解释以取代之。第 31 例可以说明这一点。否则就可能采信错误的诠释,产生错误的理解和翻译。例如,“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的两种译文:Passing Summer Head,westward we float, oh! / The Dragon Gate can't be seen from my boat,以及:East moves the Boat, I dream of West, / Far from the Country I love best,就是分别依照 对于“西浮”的错误解释翻译出来的(参考例 9)。
供稿:原作者 | 编辑:风 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