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座谈会侧记

2022-11-20 14:01| 发布者: zhwyw| 查看: 29221| 评论: 0|来自: 中国作家网

新时代文学书写时代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正在不断拓展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座谈会侧记

   1119日,初冬的北京。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时刻,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七个门类的35位获奖作家齐聚一堂,共话创作心途,共抒时代深情,共襄文学盛典。大家表示,作为文学从业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建设的参与者。对于时代赋予的使命,倍感光荣,也一定不辱使命。

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在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座谈会上致辞

   正如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所说,从本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我们可以鲜明地看出,新时代文学书写时代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正在不断拓展。“弄潮儿向涛头立”,我们的作家将目光对准时代与历史的主战场,敏锐捕捉中华民族意气风发大踏步走向未来的时代跫音。与此同时,铁凝注意到,他们也注视着“小”,一片热烈的草叶、一道迷离的月光、一个耐人寻味的眼神……都是心灵世界的波动,都是时代之风的吹拂。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在“大”和“小”的辩证法里,作家正在探索与创造新时代的美学和语法。生活的丰饶美好与心灵的细腻婉转,展开了新时代文学的百花齐放、多姿多彩。

鲁奖评委代表潘凯雄发言

   潘凯雄作为“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评委会的一员,得以有机会集中阅读了参评的近三百篇短篇小说,对近四年来短篇小说的创作概貌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由于最近几年他主要关注长篇小说的创作,对短篇小说阅读不多,因此,在这次的阅读过程中,潘凯雄一个突出感觉是“集中出现了一批我几乎完全陌生的新锐”,以这次获得短篇小说奖的五位作家为例,其中两位他完全不认识。“这倒也使得我在这次选择中的视线很单一——就是依据作品的品质投下自己的一票。

   文学创作是个人化的,是孤独的长路,大部分时间都是踽踽独行。荣誉可以让一个作家自信起来,充满激情地去完成更加优秀的作品。对短篇小说奖获得者张者来说,获奖是人生上半场的一个美丽的句号,同时也是下半场的发令枪声。张者是兵团人的后代,兵团人是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屯垦戍边的。他的小说《山前该有一棵树》讲述的是在花草踪迹难觅、杂石荒凉遍地的深山矿区中,将一棵茂密而孤独的胡杨树移植到学校的故事。老师带着孩子们去想象一棵树、寻找一棵树,挖树、移树、栽树,去滋养这棵树,因“树”而发生的一切就是小说的基本内容。

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家代表张者发言

   2022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考察新疆,强调要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发扬胡杨精神。这让张者备受感动和鼓舞,“当我动笔写这一棵树时,我才发现,我写的不仅仅是树,原来也是人,是兵团人。人和树在荒漠中最终扎下了根,成为屯垦戍边,维稳护边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家代表钟法权发言

《史记》是一部传承中国文脉、记录中国历史的伟大史传作品,司马迁为写好《史记》,实地考察了孔子、老子等人游历之地,实地探访了楚汉相争的重要战场和古战场,为创作《史记》打下了详实、可靠、充沛的素材基础。报告文学奖获得者钟法权以《史记》为榜样,深入陕西洋县、湖北来凤,走访了老英雄张富清出生、成长、工作、生活过的所有地方,与张富清老人促膝长谈,从他本人及其身边亲友、同事、战友的口中,获取了他95年人生长河所经历的大量完整丰富的细节素材,从解放战争的硝烟战场到平凡的工作岗位,从旧社会苦难的童年生活到新时代琐碎的家庭日常,钟法权将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梳理布局、取精用弘,创作了报告文学《张富清传》。与伟大时代相辉映的作品,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不胜枚举。钟法权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同样也产生了讴歌时代、讴歌英雄、讴歌人民的优秀作家,像柳青、周立波等等,从他们的创作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新时代文学一是要胸怀人民,二是要礼赞时代,三是要深入生活。

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家代表艾伟发言

   生活给予了文学创作丰厚的养料,中篇小说奖获得者艾伟的作品《过往》,写到了母亲与三个孩子之间的亲情羁绊,还写到兄弟姐妹之间复杂甚至是粗暴的关系,他们内心深藏的爱恐怕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艾伟喜欢中国人这种缘于血缘的曲折的表达方式,认为这某种程度上是具有永恒性的一个命题。在艾伟看来,中国人的血缘亲情,沉默如海,很像小说创作中的冰山理论“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轻易表达情感,内心深藏着认同感、归宿感以及饱满的温情,在《过往》里我书写了这种被压抑的情感瞬间爆发的时刻,我认为那是我们生活中最动人的时刻。”艾伟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化解了亲情、爱情、友情带来的巨大伤痕和痛苦,在他的理解里,他们最终的和解是建立在中国人的人伦观之上的,“我希望在小说里表达东方气质,展现东方审美,讲一个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有暖意的中国故事。”

散文杂文奖获奖作家代表李舫发言

   凭借作品《大春秋》获得鲁奖散文杂文奖的李舫,深知这份荣誉的分量,对她而言,这是一种托付与信任,更是一份使命与担当。站在重要的历史节点,如何思考、如何抒写我们所面对的波澜壮阔、气象恢宏的大时代,是每一个文学写作者面对的挑战与机遇。李舫对历史与当下,现实与未来有着文学意义上的古典解读。春秋,这个诗意盎然的词是李舫的灵感来源。她说,春秋,代表着中国历史的大时代。春秋者,时也,史也,质也,文也。古代先人春、秋两季的祭祀,让这个词具有了农耕文明的鲜明气质,春种秋收、春华秋实、春韭秋菘、春露秋霜、春花秋月…… 典籍里的美好词汇,负载着先人的美好期待,也收获着先人的美好祈福。春去秋来,四季轮回,成就了中华五千年的浩浩汤汤。中国文化的延绵不绝激荡着世界文明的繁茂丰盈,“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是我们的历史自信。”李舫掷地有声。

诗歌奖获奖作家代表刘笑伟发言

   回溯中华文明灿烂历史,汉唐诗歌的正大气象深深影响着诗歌奖获奖作家刘笑伟,也让他思考新时代诗歌应该具有的美学风范。他的获奖作品《岁月青铜》紧扣强军兴军的重大主题,展示了铁血军人的家国情怀和侠骨柔肠。诗作既是作者军旅生涯的深情回忆,也是新时代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的生动写照,震撼心灵,鼓舞人心,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具体到诗歌创作上,刘笑伟以当下热切生活举例:题材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倡议、高科技发展等。新时代开掘了更丰富的诗歌意象,如飞驰的高铁、雄伟的港珠澳大桥、C919大飞机、天宫、新工业材料等等。“最关键的一条,新时代诗歌还要在人民大众中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形象。要让诗歌真正进入时代、深入人民,以人民为主题,为人民而抒写,由人民去检验”,刘笑伟在现场由衷感慨。

获奖作品责编代表季亚娅发言

   看到自己编辑的作品获奖,文学编辑季亚娅的心情和其他责编一样充满喜悦。好作品就应该广流传,“有了鲁迅文学奖这项国家最高文学奖项的肯定,这些作品的传播将如堂前春燕,飞进千家万户。”从杂志作品获奖消息传来到盛典仪式VCR的准备到作品研讨,编辑这个身份又一次次被提醒。这也使季亚娅开始思考,编辑这份职业对自身、对文学意味着什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又意味着什么。“我常对自己说,编辑首先是一名读者。作为读者,我想放下所有定见和职业习惯,去享受所有获奖作品带来的精神盛宴,去期待即将开启的中国文学盛典。”这也许是评奖所持有的最朴素的初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定包括每一位读者,对时代最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渴望。

文学翻译奖获奖作家代表薛庆国发言

   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在2019年出版的中国题材长诗《桂花》的扉页上,执意要出版社印上献给薛庆国的献辞,令文学翻译奖获奖作家薛庆国十分感动。“在我看来,阿多尼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既对我这位中国译者表达友好和厚爱,更对中国和中国人民表达爱恋和敬意。”薛庆国介绍,本次荣获文学翻译奖的陈方和她翻译的俄罗斯作家古泽尔·雅辛娜、许小凡和她翻译的英国作家林德尔·戈登,也都因为文学翻译而结下深厚情谊。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薛庆国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写作能力和讲故事的本领,并尝试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实践中一试身手。过去的十多年里,薛庆国在阿国家的主流媒体上发表了30多篇文章,为传播中国声音作了一些努力。“回想起来,我的这一小小技能并非得益于高深的传播理论,而主要是从中外文学家那里‘偷师’得来的。”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明: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文学翻译家也大有可为。文学翻译,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有源之水、常青之木,获得超越时代和国界的生命力。

文学理论评论奖获奖作家代表杨庆祥发言

   新征程上的新时代文学既是立足于中国大地、扎根于中国人民的民族文学,同时又是面向世界、面向人类的世界文学。正如文学理论评论奖获奖者杨庆祥所说,写作者们只有敞开心灵,磨砺意志,勇于书写,在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以现实为根底,以生活为源泉,以人民为本位,才能创造出真正属于时代、属于中华民族、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典佳作。
   编辑:邓洁舲  二审:刘雅  三审:陈涛、王杨  摄影:王纪国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荐稿编辑: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