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诗歌彻底渗入她的血液骨髓

2023-1-13 17:51| 发布者: zhwyw| 查看: 21917| 评论: 0|原作者: 安琪|来自: 中国作家网

荐书 :《你无法模仿我的生活》
诗歌彻底渗入她的血液骨髓

安 琪

《你无法模仿我的生活》

作者:安琪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1969年2月24日我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县石码镇,这个小镇也是著名诗人舒婷的出生地。由外婆养到四个月后被父母接到漳州市,但回石码依旧是童年我的最爱。外婆经营着一辆卖零食的小推车,早晨推到镇中心圆圈摆摊,傍晚推回锦江大码头。手推车很沉,瘦小的外婆双手拉着勾环,一使劲,就能把手推车抬起来跨过家门口的小台阶。外公在菜市场当出纳,吃公家饭,但微薄的工资养不活一家十口人,一家老小的嘴和住基本靠外婆的双手。这些,被我写进了一首诗:《给外婆》。

   母亲是外婆的长女,忙碌于一家的家务事,每天都要端着全家人的衣服到锦江浣洗,又得帮助带两个弟弟三个妹妹,在家里基本没时间复习功课,尽管如此,她依旧是班里的尖子生。中考时她所就读的龙海一中特意选中一批优秀生直接升高中,不优秀的才能考中专,但等母亲升上高中才读一个学期就遇上文化大革命,成为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老三届”,这是1968年的事。这一年母亲和父亲结婚,留在了城里,大舅则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去了。现在有必要说说父亲,父亲五岁时丧父,寡母带着他嫁给了第二个丈夫,从外地搬到了石码,恰好和母亲一家隔街而居,两家互相望得见。父亲不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贪玩、调皮,书读不好,小学毕业就辍学到漳州轴承厂工作,后参军入伍。父亲比母亲大五岁,基本上是看着母亲长大的,母亲体格娇小、眉目清秀、漂亮,父亲很是爱慕,看到母亲无书可读回到家里,父亲自然展开攻势,两人的结合也是顺理成章事。1969年,我出生。

   我一直认为自己继承了父亲的写作天赋,父亲当兵时就在《解放军报》发表了一篇微型小说《郑连长的旅行包》,他很珍惜地剪贴到一本笔记本上,笔记本上都是父亲写的散文,他的字体我还记得,向左斜,刚劲有力,母亲说父亲曾学过毛主席的字,确实有点毛体。遗憾笔记本后来不知所踪。父亲当了八年兵后因部队要从福建换防到山西,他不想远离故土,就复员回到原先工作的漳州轴承厂,后又调动到漳州茶厂,当了保卫干事,此后便放下了笔拿起了酒杯,余生最爱是酒,这是另一个话题了。我识字之后就开始读父亲从厂里借回的书,《林海雪原》《暴风骤雨》《雨后青山》是留给我记忆最深的三部。小学时每当写完作文就会让父亲看,父亲就帮我修改,有一回父亲往我的一篇写市场的作文里加进了一个词“热闹非凡“,这个词被老师在班里大加表扬,我感到很羞愧。多年后我以一首短诗《父母国》记录了父亲和母亲的人生际遇。那时我已北漂至京。

   和大多数作家相似,我从小就爱读课外书,作文总是被老师当范文在班里念。这些其实也都大同小异,无甚可述。1986年我考上本地最高学府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就读,参与编辑班级刊物《星贝》、参与编辑校刊《九龙江》,同时开始文学创作,写过诗、小说、散文,1987年在漳州市文联刊物《芝山》发表散文《家乡的小木船》。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所乡村中学任教,期间参与撰写《浦南镇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以上经历皆可视为文学练笔,是一个写作者最初的稚嫩足迹。1992年,我应《芝山》主编杨西北之邀参与编撰《中国当代爱情诗鉴赏》,认识了诗人道辉,方才开窍,始知何谓现代诗写作:1、现代诗必须先有语言的自觉,亦即打破俗常的、教科书灌输给每个人的语法结构,而另立自己的语言系统,诗人是万物的立法者,有重新命名万物的权利。2、现代诗也必须有思想认知上的现代意识,不服从陈规陋习,追求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有爱心、有包容心,有对他人、他物的尊重,等等。我的写作由此打开了新天新地,全新的语言系统带来全新的生命意识和创造的喜悦,每一首诗都像新生的孩子一样让我迷醉、狂喜。“诗歌彻底渗入她的血液骨髓,致使每个器官成为诗的一部分”(陈仲义语)。《明天将出现什么样的词》被视为我这一阶段的代表作作品。这首创作于1995年或1996年的诗作在《诗刊》1997年1月号首发后很快引起关注,诗人追求词,女人追求爱人,词与爱人的关系就是一个女人处理写作与家庭的关系。这首诗有它的普适性,适合每一个写作者,无论男女。

   2002年12月,我的生命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转向,它因诗而起,也将因此改变我的诗歌写作方向。此前的我就此被称为长诗福建安琪,此后的我则为短诗北京安琪。长诗福建安琪激情洋溢、才华爆棚、狂妄自大,以大师、以文学史为写作方向,在写了一百多首长诗后终于像核爆炸一般把自己发射到了北京。是的,北京,一直是文学青年的梦想之地。我也不例外,我已经不满足于在故乡漳州终老一生了,我想外出看看,过上和母亲、外婆不一样的人生。于是辞职北漂,成为800万北漂大军的一员,水融入大海一样融入了北京。那一年,我33岁。

   除了诗一无所有的我在北京遇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我绝非一个智商和情商高的人,在故乡我有安稳的工作和家庭,我的弱项没有显现出来,如今孤身一人来到北京,便原型毕露,不善交流、性格软弱、冲动易感,让我在茫无际涯的北京恐慌不已,所幸我有一帮诗人朋友,他们提供我一份安生立命的工作,保证了我在北京的存活,虽然不丰衣足食。这一阶段我的写作以短诗为主,近乎日记般记下了我的困顿、迷茫、悔恨、绝望……诗成了我低沉情绪的出口,使我不至于走向抑郁。倘无北漂,我写不出《七月开始》这样的诗作,其中用“房东在想她的房租”来比喻“想”,极易引起租房族的共鸣。这来自生活的真实有着赤裸裸的残酷。2007年10月,我回家乡福建住了一个月,距离我北漂已有5个年头了,这5年,我极少回乡,在京过得不如意,深深体会到项羽不敢过江东的心情。在家乡的这个月,朋友们轮流做东宴请我,百感交集中我在厦门妹妹家里写下了短诗《极地之境》,全诗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离乡的我和留在家乡的朋友状态上的不同,写出了在家乡的我和离开家乡的我的两种心态,写出了为了梦想离乡背井的我终于触及到梦想但这触及其实饱含着痛楚的悖论,全诗只有14行,容量极大,诗外的蕴藏深远,在“漂”成为现代人生存重要方式之一的语境下,本诗引起的反响十分强烈,许多批评家推荐、导读,定义它为新诗中的《回乡偶书》(唐,贺知章),《极地之境》已成为我最广为人知的短诗代表作。

   整理这部三十年诗选对我是个难题,尤其像我这样风格变化多端的人。一直以来我深为自己的风格多样而苦恼,自感是个面目模糊、定位不明的人。抒情?意象?口语?都写过。并非我喜欢变,实在因为一种风格的诗作写到一定程度,就再也写不下去了,或者说,就越写越差了,只能变了。2015年10月在作家网“作家访谈”栏目采访洛夫先生时曾问过先生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保持创作力不衰竭”?洛夫先生回答一个字:“变”!我也就暂且以洛夫先生的“变”来安慰自己了。

2021.7.29北京



   安琪,本名黄江嫔,1969年2月生于福建漳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诗刊》社“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独立或合作主编有《中间代诗全集》《北漂诗篇》《卧夫诗选》。出版有诗集《极地之境》《美学诊所》《万物奔腾》《未完成》《秘境之旅:内蒙古诗篇》《你无法模仿我的生活》及随笔集《女性主义者笔记》《人间书话》(第一、第二辑)等。现居北京。


审核:原作者 | 责任编辑:牧 野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