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艺网.net 首页 榜上有名 人物榜 查看内容

头条诗人 | 李元胜:身披各种语言的灰尘

2019-11-10 21:24| 发布者: zhwyw| 查看: 54168| 评论: 0|原作者: 李元胜|来自: 中国诗歌网

摘要: 李元胜,诗人、博物旅行家。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重庆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曾获鲁迅文学奖、诗刊年度诗人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海德格尔说过,诗人们的天职就是让美 ...


诗歌是一种资源性的写作

文/李元胜


自由而独立的写作,才是美好和有意义的,诗歌写作尤其如此。美好是指这样的劳动过程,类似于上帝的工作——他不模仿,无拘束,兴之所至,信手拈来,从容创造。而说这样的写作才有意义,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写作意味着什么,特别是诗歌写作意味着什么。

这里所说的写作,是指文学写作。写作者的价值在于寻找并阐述他所处在的时代的价值,即在某个时间段落里,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写作者以这样的方式,创造出作品,以用它们来启发、安慰或激励同一时代的人。文学创作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劳动之一,它们与其他众多的精神劳动一起完善和修复着人类的文化系统,使它们能够不断调整,适应着全新的时代。

任何一个时代都是纷繁迷乱的整体。可能人们有一个错觉,对于逝去的时代,我们更好归纳和把握,更容易看清它的结构和特点。其实,是前人为我们先整理了那个时代,并赋予它以秩序。我们对逝去的时代能理解得多深,取决于历史的整理者能做得多么精确和完美。文学创作,不管它写作的题材是什么,即使是历史题材,都不可避免地反应出当代社会和人们心灵波动的信息。

经历着这个特定的时代,人们的心里究竟掀起过什么样的波澜,这些波澜和其他时代的有什么不同,它们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波澜和变化,非常适合文字艺术进行把握和推敲。小说家依靠故事,在一个预设的结构里模拟具有时代特征的人和事。散文家依靠的是真实的材料和聊天般的自由——这是一个多么适合沉思的文体,可以把整个时代,也可以把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放进散文的沉思中。诗歌要做的则格外不同,它依靠语言的复杂性,来表达出某个时代的幽微和独特经验。

人类的语言是一个开放的花园,只有暂时的栅栏,而在生机勃勃的植物中,诗歌永远是越过栅栏的勇敢枝叶,它通过破坏或者逾越栅栏来体现自己的独特创造性。所以它永远盛开在花园的边缘,依靠诗人敏感的直觉伸向未知。

那么,诗歌仅仅是为了勇敢才这样做的吗?其实不是。它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在有限的文字中,要表达全新的经验,必须有与之适应的全新言说方式。那么,是否仅仅是诗歌在翻越语言的边界呢,其实也不是。语言在日常使用中,也在发生急速的变化,超越陈旧的语言系统,以新的言说方式来完成新的表达,正是每一种活着语言的日常功课。

只是,在诗歌写作这里,全新的言说更为集中和重要。宋玉说,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在人类的精神活动中,诗歌所处的位置,就很接近于宋玉的描述。诗歌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文体,它非常适合闪电般的思绪,突如其来的联想。也许,一个时代正在酝酿的大风潮,诗歌已经可以书写它感觉到的风暴之前空气中的腥味。也许,一个剧变刚刚发生,还来不及对它进行系统的整理,但诗歌已经可以脱口而出,写出这个剧变最有代表性的某个特点或侧面。

诗人的个体写作,正是及时而准确地表达出敏感心灵的波动。而这个过程,最适合在孤独的状态下独立完成——只有孤独能带来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一首诗的旅行才有可能走得更远。

不管诗人习惯什么样的风格,偏爱什么样的语言工具,他们的内心是相对封闭,或者完全开放。他们的作品却不是孤独的,它们和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只是时代的局部造像。有人喜欢说伟大的作家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这其实只是说,每个时代都是复杂的,它在某些方面很可能已经孕育着下一个时代的胚胎或方向。

而诗歌更是一种探索性的、上游性的、资源性的写作,敏感的它也许表达并不完整,并不系统,但是它领先。它为下游的文化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提供着营养。这营养是否有限,取决于这个时代的诗人的创造性,也取决于这个时代人们的领悟能力。一首诗,可能直接读它的人并不多,但经过了二手、三手、四手的解读和摘抄后,它有可能出现在小说、散文、电影甚至房地产广告中。

尽管我个人非常赞赏诗歌作为工具,能够直接加入到推进社区、城市或国家的进步中。但我的个人倾向不能改变诗歌自身的规律:它更关注人们内心的波澜和断裂,它孤独前行,无视商业和名声。事实上,它走得越远,对时代而言,它能提供的就更及时更丰富。

诗歌更适合作为一种精神资源,发挥它对社会的独特作用和贡献。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