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文学☆

2023-7-22 00:39| 发布者: zhwyw| 查看: 36833| 评论: 0|原作者: 赵一男|来自: 中华文艺网

也谈文学
赵一男


   前一段读了陈歆耕先生的《谁是“谋杀”文学的“元凶”?》感慨颇多。陈先生说:高尔基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论述,最接近他想要表述的一种定义。那么,就此看来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以语言文字为材料,精心雕琢、打磨出的一件件唯美的艺术珍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拥有的艺术珍品越多,世界对它的了解和认同就越多,所以文学还承载着延续和传播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崇高使命。

   根据以上论述,毋庸置疑,语言是文学发生与发展的原动力。没有它,文学创作就成了无米的晨炊。陈歆耕先生感喟于那些文学大师们深厚的文学功底,炉火纯青、挥洒自如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这是“大家”之所以成其为“大家”的本源。可是,做为本民族的语言,是不是非要文学大师或文学工作者才必须深谙其根本,市井百姓只识皮毛,聊以表情达意即可?这便又是一个话题了——一个民族的语言整体水平,是衡量这个民族文化底蕴和文化传承与发展进程的最直接的凭证。文学大师毕竟只是雄立于民族之林的凤毛麟角,仅靠他们的力量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树碑立传,恐怕是这个民族文学使命难以维系之轻,也是这些吉光片羽的大师们无法肩负之重。因此,修习并发扬我们本民族的语言,应该是每一个社会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文学及文学创作应该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每个人茶语饭后的凡俗生活。

   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厚博的文化根基。诗词歌赋的灵秀、散曲小令的清雅、小说的深邃、散文的俊逸……无不令人心驰神往。漫步于灿若星汉的文学殿堂,除了赏心悦目,更多的是目不暇接的惊叹。这样多姿多彩的汉语言,仅仅用来沟通和交流,实在有些暴殄天物了。

   然而,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却又常为语文感到无奈和担忧。语言文字的承袭应该从孩子抓起。可是我们的孩子寒窗苦读十几载仍有很多人不识语言,不通语言更不会用语言。不要说学生,就是老师,也有时会在语文面前捉襟见肘、左支右绌。

   究其实,我们这个教育体制是根源之一。究其实,我们的教育是其中的根源之一。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无情地把老师和学生置于教和学的狭小天地里。为了那张百分的试卷,老师不得不每天重复着字词句段的语文基础,学生也不得不机械地在题山词海里反刍,为了应付各类考试,孩子们不得不套上繁重的课业枷锁,游走于各类补习班,完成各种各样的练习册,那些枯燥无味的作业和习题占去了他们太多可以读读经典,品品名篇,写写随笔的好时光。结果有些学生语文成绩不低,语文素养却不高,没有博学广闻,没有出口成章,没有文思泉涌。甚至有的学生已经步入了大学的校门,却还是只会识字写字的“半个文盲”。

   “谁是‘谋杀’文学的‘元凶’?我的回答是: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粗鄙化以及像伊塔诺·卡尔维诺批评的“随意地使用语言”,用非文学的语言创作文学作品,这就是从根本上割断文学作品的‘命脉’,摧毁、颠覆它在维护一个民族语言持久生命力和活力的核心价值。”陈歆耕先生在《谁是“谋杀”文学的“元凶”?》一文中做了这样总结性的论述。可是仅仅具有语言文字的修为就一定能够成就真正的语言艺术吗?笔者以为不然。语言文字只是制作艺术精品的原材料,其雕琢打磨的过程却必须佐以思想的甘霖和情感的香茗。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情则无文。所以我们常说:“锦心绣口”、“蕙质兰心”,若没有悲天悯人之心怀,旷达出世之高节便没有蓬莱风骨,锦绣华章。

   在中国文学史上,生命力长青的文学泰斗无不有着傲人的品格和豁达的胸襟。李白的豪放出尘、陶渊明的隐逸乐观、郑板桥的正直清廉、鲁迅的心怀天下……没有真挚火热的情感,纯净无尘的心灵就没有那一件件玉洁冰清、出神入化的文学艺术瑰宝。

   世界文学殿堂里最传奇的夏洛蒂三姐妹,她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穷乡僻壤却都写出惊世骇俗的传奇佳作。也许正是这种遗世独立的隔绝使她们的心灵保持了一份原始的纯净,因此才能写出天下至情至性的悲喜剧。文学创作容不得功利和浮躁,言由心生,故文如其人。

   陈先生只说谋杀文学的元凶是语言的粗鄙恐怕还不够全面,也许心灵的粗鄙会对文学的生存造成更大的威胁。有人说,孩子的语言就是最自然最美好的诗行,因为孩子的心灵没有沾染世俗的污浊。可是长大后的孩子却常常被蒙了心,因此再也说不出最真最美的诗行。因而育人先育心,修文当修心。文学承载着教化的使命,教育也应全力调动其教化功能。其实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最洁净的一隅,诚如一位写作者的说:“每个人心灵的幽谷,都有一株兰,时时散发着暗香。”只是要时时拨开世俗的尘埃,让这馥郁的馨香慢慢地飘散,兰香浮动处便镌着我们要寻的最美的诗行。

   然而,我们大可不忧心忡忡。上溯中国文学的源头可能要追寻到远古时代甚至更加久远,从有文字的那一天开始。俯瞰文学的进程,一路铿锵旖旎的脚印蜿蜒成江河。那么它的终点在哪儿?我们踮起脚眺望,倘若此时真有谋杀文学的元凶正在肆虐,也定会有无数虔诚的朝圣者誓死捍卫,他们正用源自肺腑的最新鲜的生命律动打响一场文学的保卫战。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爱的灵魂不死,生命的气息不灭,无论站在怎样的高度,我们都望不到文学的尽头。


审稿编辑:云帆沧海 |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