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以滑翔的姿态触发光影和潮汐

2023-9-8 23:47| 发布者: zhwyw| 查看: 36327| 评论: 0|原作者: 赵一男|来自: 中华文艺网

我的光明
作者:西周

甲板之外,海风成为自己的王
浩荡着语言永远抵达不到的疆域
爱飞出大海的喉咙降落到悬崖
只一粒种子,开着白天和黑夜两个花瓣
都说这是秋天,我却找不到死亡很久的炊烟
找不到一条必经之路通往父亲的营地
他的黑压压的胡须已经长成万物
万物之上是天空抛洒的眼泪
顺着女儿的目光凝视亿万前的自己
肺叶爬满了青苔和绿色的文字
又是黑色的包浆在孵化冒充月亮的顽石

夜在奔跑,闪电吐出蓝色的蛇信子
这是唯一比晚霞更加糜烂的光明
这是我的光明,坠落于手掌
从离开南美洲的那一天起我就渴望沉睡
沉睡于两片肺叶之间,喘着粗气
比我的光明还要明亮的是那双沉静的眼睛
眼睛里划过星辰和流过岁月的疼痛
诗经通往银河的路被渐渐堵死
我要用我的光明铸造一座停靠理想的码头
码头上,麦浪翻滚着金色的夏天
光明散落,让潮汐和浪花陪我老去

(2023.09.06)


 以滑翔的姿态触发光影和潮汐
 ——读西周《我的光明》
文/海恋


       什么是诗?诗就是“语言永远抵达不到的疆域”。而语言是那个疆域开出的花,是一种自然之力迸发出的美和图腾。所以,读一首喜欢的诗,我们可能永远也说不清诗到底说了什么,但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它带给你的震撼与感动,那一刻你就是在完成一首诗的审美。因而,我们也公知地认为诗是不用详解的,剖解诗歌本身也是对诗的一种伤害。那么,诗歌批评能做的是什么呢?是借助诗歌文本的意象群找到一些线索,以此理清诗歌表达的大致脉络,使看似散乱的语言的根蒂得到归位和还原,以便引导读者向诗歌所能触及的旨归靠拢。
       这首《我的光明》,诗人西周沿用了象征主义诗歌的诗艺和写法,将现实和内心进行合理架构,虚实结合,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微妙的内心世界,以情绪的流淌搭建自我的理想主义旋梯,直抵心灵的终极归属。诗的第一节有回顾与追索的意味,“父亲的营地”、“女儿的目光”、“亿万年前的自己”——这是一个“还乡”之旅。然而,诗人的内心又是茫然的,“白天和黑夜”两朵单调的花瓣,“找不到死亡很久的炊烟”、“找不到一条必经之路”、“黑色的包浆孵化冒充月亮的石头”,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荒芜,这荒芜感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颗心无处安放,找不到抵达之途。整节诗弥散着苍凉、迷惘和期许,也散发着淡淡的忧伤。第二节诗,情绪有回旋之势,以致渐渐昂扬、喷发,语境更加饱满夯实。“夜在奔跑,闪电吐出蓝色的蛇信子/这是唯一比晚霞更加糜烂的光明”,诗人将希望寄托于夜晚,寄托于刹那的闪电击穿心灵,然后在废墟里获得新生。“比我的光明还要明亮的是那双沉静的眼睛”,这里,诗歌很重要的一个意象出现了,这双眼睛是什么?是爱,是信念,是希望。每一个身在迷途的灵魂都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来摆渡。诗人找到了它,并将籍此重建自己理想的家园。诗的结尾,让人想到海子的麦地和瓦雷里的海滨墓园,生命是一个层层向外打开,却不断地向内行走的过程,就像海德格尔的林中路,无论有多少条细微的经络向外伸展,最终它们总会回到原点,那里就是心灵最后的营地。这也是“还乡”的终极内涵。
       这首诗意象繁复,意境丰满,语言像是从诗意的包浆里爆裂出来的泼洒的浪花,激荡、腾跃,层层叠叠,使人眩晕,迷醉,体现了诗人良好的知觉力、审美力和语感优势。这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特征,以情绪和语感推进诗意的进程,以纯粹的语言动机为机制,意象绵密、关联却又不黏着、贴靠,似有断裂,却又相续相接,含蓄、隽永,具有神秘性和神性的光辉。
       通过对诗歌表达路径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整首诗理解为一种精神重建,而重建的基石源于爱和心灵的力量。这在诗的第一节也留有线索:“爱飞出大海的喉咙降落到悬崖/只一粒种子,开着白天和黑夜两个花瓣”,一切结束都是开始,一切发生必有因缘。因而,一首诗的诞生也一定有其情感的源头。然而,一首好诗的主题归属及诗思层面又一定是开放和多维的。在诗的主体意象群中,我们也能看到诗人对文明之殇的喟叹:亿万年前肺叶上爬满的青苔和文字、冒充月亮的顽石、被渐渐堵死的诗经之路、糜烂的光明,这些指向都是鲜明而清晰的。当然,诗里还有爱的压抑与克制。诗人的思想和情愫在诗的字里行间流淌,等待更多慧心的读者去发现和体悟。
       诗的发生与发展以情感和情绪为原点。与其说诗歌用了什么手法和技巧,不如说,诗人在情感的潮水澎湃于胸的瞬间完成了一次诗意的奔突,宣泄与滑翔,那滑翔的轨迹就是最美的光影与潮汐。


审稿编辑:云帆沧海 |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