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禅诗探索》选刊 (2023年8月号,总第158期)

2023-11-9 12:50| 发布者: zhwyw| 查看: 85948| 评论: 0|原作者: 也牛|来自: 中华文艺网

《现代禅诗探索》选刊

(2023年8月号,总第158期)

主编:海恋



【禅诗推荐】

显化寺的蝉
作者:奥冬

香客为欲望而来
它一直叫:知了,知了

诗人为禅而来
它一直叫:知了,知了

我没有见到蝉,我听到了禅

       推荐人:古石
       推荐语:蝉不管你是香客还是诗人,它都一样“知了,知了”地叫,这是无分别。同样是“知了,知了”的叫声,香客见到的是蝉,听到的是蝉声,而诗人没见到蝉,听到的是“禅”声。正所谓心中有禅,处处是禅,声声是禅,知了,知了┄┄

空蝉虫
作者:正空

一只蝉在桌上
开窗,放生
轻轻捉
手指一碰,瘪了
形象饱满的蝉
肉身成空
虫衣成粉
蝉,在哪儿
只看见一一
时光的虫子胖了一些
我被掏空了一节

       推荐人:古石
       推荐语:生命就是成住坏空的一个过程,岁月越来越深,时光越来越“胖“,而生命终将成空,这就是生命的本相。蝉,在哪儿?蝉已空。我,怎么样?我正空。成住坏空,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生命圆融。

山路遇僧
作者:快禅如风

青山中,飘出
三位僧人
二十出头,眼光如星子

我攀上去
想跟他们聊聊悟空

一僧打量片刻
说:先生读书有点多
无法说

别过。忽然想起
经书上记载,佛有无量化身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忽然想起/经书上记载,佛有无量化身”。是的,但若见众生是佛,即佛。

显化寺
作者:也牛

下过一场雨
大雄宝殿前的白果树
洁净鲜亮

尘垢都跑到哪里去了?
显化显化,显现出红尘幻化

佛说:知幻即离
这就是我要寻找的
净土了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下过一场雨——尘垢都跑到哪里去了?“佛说:知幻即离”——“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圆觉经》全称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如果知道这些都是幻,那么这些幻自然远离,不需要修行。如果存着执着之心,明知道是幻还不曾忘却,便要努力修行。白果树洁净鲜亮、显化显化,显现出红尘幻化、我要寻找的净土——达到了觉悟的人,和虚空一样能够体认虚空,体认了虚空的人,就体现了空花无实之相。诗人通过雨后之景,悟出了无实之相

本来的样子
作者:也牛

法慧法师讲到法身佛
突然一默
嘴角漏出一丝微笑

他看着我们
不再说话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从他那一丝浅笑里,能见的
都见着了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本来面目,即自己的自性,离开了一切的烦恼和染污,就是自己本来的样子。“不思善,不思恶,这是一念不生的境界,就是你的本来面目。”(惠能大师语)此诗抓住一黙一笑的细节,特写了法慧法师的“禅意”,并顿悟——能见的/都见着了……

雨也普照
作者:也牛

冒雨去显化寺
冒雨去见阿弥陀佛
“其实啊,阿弥陀佛就在你心中!”
佛陀说:

心,如如不动
来去就是不来不去

雨落在身上
肉身,不过是一段旅程。你正以无量光
普照着心中的晴天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心,如如不动”根据不同情境来理解:一种解释是指内心的平静和稳定,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挑战;另一种解释是指对事物客观、冷静的心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做出决策和处理问题;还有一种解释是指某种意志力和毅力,即不易被动摇和打败,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如如不动出自《金刚经》指禅修者内心始终稳如泰山,始终是稳定不变的状态。 总之,“心如如不动”与内心的平静、稳定和坚定有关。也牛老师以雨水喻为佛光,不仅有视觉,更有触觉。“肉身旅程”、“无量光普照”、“心中晴天”都是一种显化的感悟……

风月
作者:海恋

谈到风月,我片刻哑然,
寂寂半生,它们可曾真正驻足?
秦关汉塞的月,经史子集的风。
流水是最好的磨石,认取骨头开出的刃。
站在下游,目光追溯的只有闪电的光影,
风,月,藏在往事里,
我们一谈起,它们就簌簌地
卷起一场燕山雪。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一次,有僧问崇慧禅师:"达摩祖师尚未来中国时,中国有没有佛法。"崇慧说:"尚未来时的事暂且不论,如今的事怎么做?"僧人不解,又问:"我实在不领会,请大师指点。"崇慧禅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隐指佛法于天地同存,不依达摩来否而变,而禅悟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自身,着眼现实。无需谈,看它们簌簌地卷起一场燕山雪就好。

时光有相
作者:赵一男

立秋那日,天空朗润
大丽菊和向日葵同居一圃
有风执帆,芬芳一浪一浪
驶向袅远的季节之滨
我给父亲打了电话
他正在树荫里下棋
我仿佛看到阳光的金粒子
跳过树罅,在他的脊背上滚动
秋凉尚远,蝉在叶丛里安静地呐喊

      推荐人:古石
      推荐语:“我给父亲打了电话/他正在树荫里下棋/我仿佛看到阳光的金粒子/跳过树罅,在他的脊背上滚动/秋凉尚远,蝉在叶丛里安静地呐喊”——一幅多么温暖、安静、和谐、美好的生活场景画面,这是一个女儿在对父亲的牵挂中心生的现实之相,也是此时此刻的时光之相。时光在流逝,看到当下,专注当下,安享当下,这便是禅。

高度
作者:古石

像一粒尘埃在天空和大地之间漂浮

在世间,我的目光
有时停留在一只鸟身上
有时停留在一只蚂蚁身上

鸟在飞,蚂蚁在爬
我介于鸟和蚂蚁之间
分不清谁高谁低

      推荐人:正空
      推荐语:诗人善于以方位为枢纽组织展开一首诗,开篇就点出人是天地间飘浮的一粒尘埃,飘浮是不定的,所以“高度”一词在此诗里是诗人提出的悖论,通篇以我与目光逆向证明了这一观点:即万物皆尘埃,不存在高度的衡量。它的真相是,诗人变相诠释了“佛性平等”的真理。

破碎
作者:古石

瓷瓶碎了
一个青花瓷瓶碎了
被一阵狂风打落在地

一地的碎片
静默着
一副安然的模样

有人在风中
听到了它
一闪一亮的呼吸声

      推荐人:正空
      推荐语:这是首以表相观本质的小诗。常人眼中,青花瓷瓶瞬间破碎,主人应懊恼与惋惜。而诗人却在风中听到它闪亮的呼吸声,诗人应是安然的模样吧。有一次苏东坡问佛印:“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佛印回答说:“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同样的问题,东坡回答:佛印是牛粪。这说明人的内心决定了人的眼界,人的心态会影响对事物的看法。诗人深深懂得物质成住坏空的法则,花瓶碎了只不过是形状的改变,其本质并无改变,所以诗人安然地静默,呼吸均匀,泰然接受一切形态的事物。再进一步,法界唯心造,了无可得,有什么可执着?显然,诗人已得慧眼。

寺院
作者:古石

一炷两炷三炷
上香的人纷纷跪下

一只蚂蚁
爬在佛的头顶

风,穿堂而过

      推荐人:正空
      推荐语:诗人呈现的画面是信徒慎重地对佛像和蚂蚁上香礼拜,好像很滑稽,实则藏有重要的佛理。诗人的眼光何其敏锐,观察何其细致。佛与众生佛性平等,无有高下,小如蝼蚁的生命亦是众生之一,其佛性圆满无缺,因此,它无论在洞穴还是佛的头顶,佛性并不改变。众人礼拜的是神圣的佛性和佛像,再正常不过了。

擦肩而过
作者:古石

在这黄昏的山岗
我和一个人擦肩而过
他从山上下来
我从山下上去

今夜,我住在山上
而他住在山下
其实,在我们对视的刹那
我已分不清山上和山下

      推荐人:正空
      推荐语:眼睛是心灵的窗子,其实四目对视之时便是心灵交汇的刹那。人佛同心,心佛一如,无有高下,当然没有上下之别。

一只蚂蚁爬上高高的枝头
作者:古石

树林里,那枝头的鸟鸣声
像是一声一声地
滑落到地面上了
一只蚂蚁正从树根处
往上爬,它悄无声息地爬行
一会儿工夫就爬上高高的枝头了

天空湛蓝  微风吹拂
一只蚂蚁和一只鸟
在高高的枝头仿佛交谈着什么

      推荐人:正空
      推荐语:这首仍是以方位的互换与打乱说明事物的流变性。鸟声向下,蚂蚁向上,最终高高在上的与低如尘埃的站在同一高度谈论自我的观点,多么平等而温馨的画面,诗人是造境的高手,廖廖数字就勾勒出一幅动态的画面,让身处低处的人有了向上攀登的动力,让高高在上的人能警醒自己时刻保持慈悲向下谦虚谨慎的品质。

静美曲
作者:正空

莲,才露脸
便任性地扯落一串风
舍命轻轻相随
一瓣浮水面
一瓣飘地上
最美的那瓣,缓缓
落进碧叶里
锁住
一束光的深情

素手釆下尖尖角
插在水晶瓶,等日落
等月升,等
另一个自己

      推荐人:海恋
      推荐语:一曲静美的采莲曲,空灵,曼妙。莲瓣随风,落在水上,落在地上,也落在诗人的心上,瓣瓣皆是禅悦,瓣瓣皆是深情,采莲而归插净瓶,已是脱胎换骨人。此诗写得唯美,悟入,通篇流畅,有一气呵成之感,是很显性情的一首。

一只蝴蝶隐没于原野深处
作者:古石

春天。我看见广阔的原野
一只蝴蝶在飞,越飞越远越飞越远
若隐若现地
隐没于原野深处

温暖的风,吹着我的头发
吹着我的脸庞,吹着我僵硬的骨头
它将把我吹散成无数细小的种粒
然后吹向远方,越吹越远越吹越远
轻轻地,把我吹向
大地隐秘的内心

      推荐人:海恋
      推荐语:这首诗让人想到复苏、柔软、回归等词语。一场春风吹起,生命依次还原成原有的样子。庄生梦蝶,分不清蝶是我还是我是蝶,皆因万物同根同源,没有分别。“它将把我吹散成无数细小的种粒”就是一种回归和还原,生命原本就是因缘而生的种粒,来也因缘,去也因缘,皆是自然的,也是自由的。这首诗洋溢着洒脱和飘逸,同时又富有诗性的神秘,让人感受到时空之美,生命之美。是啊,大地的内心是无极而隐秘的,身处红尘,无明遮蔽,便无法探寻分毫,只有这片刻的出离,回归自性,才能找到归途,听到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一些鸟鸣
作者:葛筱强

在树下走得久了
总会有一些鸟鸣落下来
落在我肩头的,还会飞
还会调皮地打个滚儿
大笑着,说出野花和青草
在黑夜中的秘密
落在地上的,直接生了根
长出一丛丛荒芜的晨光
在我的脚掌上晃来晃去
让我觉得,自己的身体也是
由一些鸟鸣构成的,在
微风的轻拂下,也拥有了
生长和飞翔的欢乐

       推荐人:海恋
       推荐语:只有一颗清明通透的心才能捕捉到鸟鸣的空灵,并让自己也幻化成一只鸟,拥有生长和飞翔的快乐。诗是直觉的产物,如果说诗富有某种神性的光辉,那便是直觉衍生出来的效应。所以诗人都是敏感而敏锐的,敏锐地感知周遭的一切事物,并看到它们不同寻常的样子。这首诗将通感用到了极致,鸟鸣会飞,会笑,会打滚儿,会变成晃动的晨光,直到将自己融化在其中,不再分出彼此。博尔赫斯说:“存在是被感知,这是我们独特的世界观的原则、手段和目的。”我想,这独特的世界观是属于诗人的,也属于所有敏感通透的灵魂。只有感知,才能使世界与我们的内心发生连接,才能使我们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义,而世界也才能因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存在。

担心
作者:少木森

他担心老人生病,真的
老人生病了。担心
孩子学习成绩差,孩子
学习更差了。担心
意外事故,不巧
开车刮擦了……担心
像是一条阴冷的谶语
想护住什么,却伤害了什么

担心是一种诅咒!
只为一种寄托和祝福
把关心变成伤害

       推荐人:海恋
       推荐语:“事不关心,关心则乱。” 南怀瑾先生也曾说:“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行方法,都包含三个字——善护念。”即好好照应自己心中的念头,人的起心动念关乎事态发展的因果循环。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效应叫作“墨菲定律”,它表现为你越担心什么,什么就可能真的发生。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指向于心念的力量。一切唯心造,这不是迷信,而是科学,是现象学。如果一件事只有变好和变坏两种可能,那么这两种结果发生的几率就是均等的,保持安定平和的心态去做好当下的事,做好应对一切的准备,剩下的就是顺其自然。万事不挂心,便是无事人。反之,整日牵肠挂肚,忧思重重,心绪乱了,自然也会影响自己和周遭的人,不但徒劳无益,反倒会加大事情变坏的几率,所以说:担心是诅咒,是一条阴冷的谶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上没有负担,不负重而行,才能洒脱、轻松地面对生活的每一天。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将哲理、禅思阐释得平实易懂,有劝诫和警示的意味,也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耕云种月
作者:奥冬  

唰地打开折扇:
——耕云种月——
法慧法师如是说

云如何耕月如何种?
扇子送来清静

       推荐人:海恋
       推荐语:一心清静,便可耕云,便可种月。世间万法,皆为心法。心外无物。法慧法师的折扇就是指引我们悟道的法门。一首小诗充满禅理禅机,这样的诗称得上现代禅诗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天籁
作者:查干牧仁

首先需要一块上等的木料
劈开它们朴实、致密的内心
形成一个空洞的胸腔,塞满需要的音符
剩下的部分继续捡择、雕刻
打磨、上色……把一块木头变得
比想象中复杂的多,当然
还需要一双更复杂的手,才能
指认出,人世间最复杂的声音

“其实,许多树木在成为音器之前
都能唱出好听的天籁”他一边说
一边拉开了演奏的架势

       推荐人:海恋
       推荐语:“其实,许多树木在成为音器之前都能唱出好听的天籁”,琴师的话令人唏嘘并回味无穷。查干牧仁的诗是以细节见长的,诗的前一节对制琴过程的描述细致入微,复杂的工艺,复杂的手——为后一节琴师意味深长的表述做好了铺垫,这是一种诗艺技巧,什么是天籁?当你仿佛身临其境地看到制琴的过程再到最后听到琴师的话,心中是否会有一个很大的落差?并忽然产生一种冷醒却无法言说的感慨?这就是诗意形成的过程。情感的冲击会给人带来极大的审美体验,这和电影或戏剧的结尾永远令人意想不到是一样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也是艺术创作的铁律。
       而这首诗并非只为审美,诗的内涵是深远的。人类总是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可复杂化之后的事物是否还能还原成本来的面目?这不禁让人想到人类的发明创造是进步的,还是反自然,反生命的?只有自然之力才是纯然的,生生不息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由一首诗引出,可探讨的空间是巨大的,而问题和结论本身却并不是诗歌所要承载的。实际上,它只是描述了一个镜像,像外之音要由慧心的读者自己去倾听。

回声
作者:林荣

她捡起众多石头间的一块
使劲儿地抛出
她忽然产生一种破坏欲
那些固有的秩序,她要动一动
她又捡起一块石头,抛出去——
她不知道石头落在了什么地方
也没听到石头落下时
发出的回声

       推荐人:海恋
       推荐语:歌德说:“人们凭着聪明创造了很多界限,最终用爱把它推倒。”这是一个很辩证的说法。规则和界限是维护秩序的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有时候这些规则又有悖于人类正常的情感。广义地讲时代的沉珂、陋习也是隐形的规则。那些人为的约定俗成的界限对人性的摧残和伤害甚至是致命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本能的有一种“破坏欲”。诗歌,乃至于整个文学的要义都是艺术地表现人类共同的情感和心理向度,从共鸣的角度讲,这首诗做到了。但和歌德名言里的理想化有所不同的是这首诗带有“悲剧性”——“她又捡起一块石头,抛出去——/她不知道石头落在了什么地方,也没听到石头落下时/发出回声”。大多数时候秩序被人为破坏的可能性极小,凭借一己之力打破规则更需要勇气和信念,而结局也大多是悲剧性的。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个体的迷茫和落寞。
       不过,悲剧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时代的问题需要时代来解决,个体虽然渺小,但每个个体所承载的力量足以汇聚成时代的洪流。“她捡起众多石头间的一块/使劲儿地抛出”她有“众多”的石头可用,只要这种“破坏欲”还有,回声迟早会切实地在耳畔响起。诗人林荣很擅长以点带面的写法,也很擅长意象派的着像和留白,在诗里留下某些线索性的物象。这源于她对诗写形成的自觉意识,想表达什么,怎样表达,诗人在心里有着较清晰的定位,这是一个成熟诗人的特质。“一切解读都是误判”,我们只能沿着文字的脉络,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大致地体会诗歌所要承载的主旨内涵。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诗人抛出了一块石头,在读者心中激起了对固有秩序的某种反思和审视,这才是最大的回声。

听禅
作者:也牛

惟道禅师在佛堂前
讲守本真心。香客们一边听,一边问
旁边一株黄梅
不言不语:

梅子快熟了
它要用一树清凉
长养那些果实

由酸
慢慢转甜

       推荐人:海恋
       推荐语:一提起“禅”我们总觉得它是深奥的,玄之又玄,仿佛它是圣贤之物,只有大德高僧或是先哲大师才配谈论它。而这首诗恰恰在揭示“大道至简”。诗人在记述惟道禅师讲禅的过程,禅不过四个字而已——守本真心。何为守本真心?像旁边那株黄梅那样,不言不语,默默地用一树清凉涵养自己的果实,使它们慢慢由酸变甜。心性便是果地。我们常说:禅不可说。因为它本就是一个体悟践行的过程,而非语言可以定义的事物,禅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当你能够守住一颗明净的真心去体验当下之境,完成当下之事,承担当下之责,你便已经身在其中了。诗人以诗解禅,将看似艰深难解的事情形象化,艺术化,使人在诗化境界中提升了对禅的认知。

日历
作者:鲜例

它通常是纸做的牌位
用树木、竹和其它可再生植物的根茎
用多种死亡
代替另一种死亡

       推荐人:海恋
       推荐语:
我一直认为好的诗歌都是有禅性高度的。因为禅是一种智慧,是本心的映照,而诗恰好是把这种慧识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从广义上讲,或者从人文学的角度上讲,诗与禅并无本质的区别。当然,当诗以语言为载体表达出来,就和音乐、舞蹈、绘画等一样在意会的部分之外又多了外显的部分,以形象化之便不可能再是全部的内心反映。阐述及此,是想说,一首诗的诗性高度大概体现了一个诗人的思维高度,也可称为禅性高度。这首《日历》堪称现代短诗中的上乘之作,无论我们怎么去定义它,诗的禅性思维,通透的认知和内在的思辨逻辑都是毋庸置疑的。
       相对于浩渺的宇宙,时间无可计量。可是人类却必须以各种标准测量它的长短,似乎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消解在时空中的渺小。一日,一月,一年,一生……数着日子,就是目送它们一点一点离去。可不是嘛,每一页日历都是时间的牌位,都是对死去的时间的祭奠。过去的每一秒都不会回来,但它们又是生生不息的,像那些再生的植物,在死亡中汲取重生的力量。新的日子总会到来,所以这个“牌位”既是对逝去的纪念,也是对新生的期许。当我们叹息着撕掉生命中的一天,又会满怀希望地等待并迎接另一天的到来,这样想想,消逝也并没有那么可怕。生与死永远是邻居,只要你愿意充满期待,它们之间也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己当成可再生的植物,替代时间去死亡,再在更加广阔的时空里以另一种姿态重生。
       以上,是由诗歌本身引发的思考和联想。这是诗意空间所链接出的再创作的过程,而创作的基点是诗歌选取的意象。整首诗的基调似乎是略显悲观的,但“可再生”、“代替”等语义又让人陡然生出希望,悟出更多有关生与死的真谛。对生与死的思辨是人类的终极思辨,因此这首诗通哲亦通禅。

慈光精舍的雨
作者:奥冬

下午初至,挥汗如雨
夜来诵诗,大雨倾盆

为禅诗会服务的义工们
安静如菩萨,雨滴汗

滴,落地成莲

       推荐者:江晓帆
       推荐语:
“汗雨”“读诗声”“雨滴”——诗人将自然现象转为心理现象。正因为“为禅诗会服务的义工们/安静如菩萨”,所以,“汗”“雨”都“落地成莲”——心若开成一朵莲,一切顺其自然(《妙法莲华经》就以莲花比喻正法;《华严经·探玄记》总结莲花“在泥不染”“自性开发”“群蜂所采”“四德”——香、净、柔软、可爱, 比喻法界真如的“常、乐、我、净”四德)

从慈光精舍到显化寺
作者:奥冬

从慈光精舍到显化寺
从“诗里话禅”到“悟一禅意”
从一场雨到另一场雨

法雨普润。其实
所有的雨都是同一场雨啊

       推荐者:江晓帆
       推荐语:
从慈光精舍到显化寺/从“诗里话禅”到“悟一禅意”/从一场雨到另一场雨——此诗由空间到时间再到心间,进行了诗性的禅意的描述,诠释了法雨普润的佛理。特别是“所有的雨都是同一场雨”之句升华了主旨!

显化寺的蝉
作者:奥冬

香客为欲望而来
它一直叫:知了,知了

诗人为禅而来
它一直叫:知了,知了

我没有见到蝉,我听到了禅

       推荐者:江晓帆
       推荐语:
“我没有见到蝉,我听到了禅”(蝉与禅不仅仅是谐音,而且有躁与静的关系,更有眼中物和心中物的置换)禅佛认为:听到跟没听到一样,听到了,不分别、不执着,可以入门。看那看不到的,是达摩祖师让众生看人那看不到的纯真善意心,听人那听不到的为人祈福的声,知道人那不知道的一面。知了知了,放得下是定,看得破是慧。

开悟
作者:也牛

参访完寺院之后
屋檐下的灰蝙蝠幻化成黑夜
飞到山下去

把灯火播在人间
像种下一朵朵红莲

       推荐者:江晓帆
       推荐语:
六祖慧能在《坛经》中也说“心即佛”,这就是开悟。所谓的开悟,大致可分为三种,即大悟、小悟、彻悟。诗中的“蝙蝠”象征着幸福、吉祥。蝙蝠的蝠字和福同音,有着幸福美满、福气降临的美好寓意。“把灯火播在人间/像种下一朵朵红莲”就是《开悟》

听禅
作者:也牛

惟道禅师在佛堂前
讲守本真心,香客们一边听一边问
旁边一株黄梅不言不语:
梅子快熟了

它要用一树清凉长养那些果实
由酸
慢慢转甜

       推荐者:江晓帆
       推荐语:
“由酸/慢慢转甜”——结尾妙不可言!诗人用“黄梅”喻为“佛”。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曾说:“中国的禅宗,无不出自黄梅。其一、黄梅是中国禅宗正式确立之地;其二、黄梅是中国禅宗的发源之地;其三、黄梅是对中国及世界禅宗发展的深远影响。诗中“梅子快熟了”是多关语,表示某个事物或某个时机已经成熟或到了适合行动的时候;也是网络流行语(男女爱情心思);更是一个公案——管他说什么‘非心非佛’,我这就只有‘即心即佛’。”马祖听了当众宣布:“梅子熟了。”……此诗“诗禅双修”

在低处
作者:也牛

活成一片树叶多好
一片树叶就可以高高在上

松开手
即便掉进险恶的来世,
一片树叶
也是从你眼前




你必须保持谦卑
和仰望。做一个好人

做一个低头走路的
在人们心目中,不求上进的好人:论出生
每一片树叶都是贵族

       推荐者:江晓帆
       推荐语:
《妙法莲华经文句》有云:“若言处处受生,故名众生者。此据业力五道流转也。”所谓六道轮回: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不遍。众生之所以无法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相,成佛做主,主要是因为众生有多生多劫习染的、与生俱来的贪欲和执着,众生若能彻底放下一切执著(舍弃你我),当即就可进入理事圆融的一真法界,成佛做主(佛说众生平等,是佛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后,站在众生一体、无二无别的一真法界,从生命的本质这个角度上讲的。是指法界的一切生命,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功用上,都无二无别)。诗人说:“做一个低头走路的/在人们心目中,不求上/进的好人:论出生/每一片树叶都是贵族”……此诗以树叶为喻,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在低处》的禅悟,而且充满生活哲理!

不增不减
作者:曹红燕

一群人来了
一群人又走了
显化寺草木山石依然
没有增加什么
也没有减少什么
蝉声相续
不断

       推荐人:古石
       推荐语:
《心经》云:“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人来的来,去的去;人去的去,来的来。显化寺增加了什么吗?没有。减少了什么吗?也没有。其实,人的来来去去,对显化寺并不会有什么本质的影响,在本自具足的时空里,“显化寺草木山石依然”,“蝉声相续/不断”。这里的“蝉声”,或许也可理解为“禅声”,蕴含的是难以言表的禅理和禅悟。诸法空相,万般皆空。显化寺立在那里,空空如也,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板栗要熟了
作者:曹红燕

1300年历史的古刹
显化寺
2018年由一位叫阎志的诗人重建
2023年大暑,一群诗人在此座论诗与禅
寺门外的板栗树挂着青青的板栗
立秋的时间不远

       推荐者:江晓帆
       推荐语:
立秋的时间不远——结尾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秋:多关语!既是实写自然季节,又是虚写论诗的成果,更是又实又虚地写显化寺的发展,及其因禅而诗的“缘”

无来无去
作者:曹红燕

从慈光精舍到显化寺
从显化寺再到慈光精舍
去时此心
来时此心
无来无去

       推荐者:江晓帆
       推荐语:
去时此心/来时此心/无来无去——无来无去,一切都如此自然(佛曰)我们现在的状态是,不该去的时候还想去,去不成还烦恼;不该来的时候希望来,不能来就烦恼。错了!该来的时候一定会来,不该来的时候不会来的;该去的时候一定能去成,不该去的时候肯定去不成。因此心里不要太在意。既然来了,就是这个缘。来了也不要后悔,不要再去顾虑那么多。去也是如此,尽管不想去,但是没办法,既然去了,心态就要放下,因为去的因缘已经和合……此诗随手粘来的禅意,真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

今日无事
作者:曹红燕

我打开纸扇,扇面上写着"今日无事"
我愕然,惊喜
我曾写一诗《日记》
"今日无事/今日无事/今日无事//阶前草,那么绿"
法慧法师准备了60把纸扇,每一纸扇题的都是不同的字
"今日无事是唯一″
法慧法师说
每一把扇子都是装在礼品袋里随意领取
我"今日无事"
一切
是有意还是无意

呵呵,无心是道

       推荐者:江晓帆
       推荐语:
无我即佛、无心是道——佛教和道教的经典理念。佛教中的"无我"是认识自己无常,不再被自我束缚和缺乏安心感的控制,能够快乐地生活。而"无心"意味着没有杂念和私心,只有放下身心负担和杂念,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平静与安宁……诗人自问“是有意还是无意”,又自答“无心是道”。其实,另外还有因缘的问题。“因缘”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其结果的条件。因指主因,缘谓助缘。禅佛以此说明事物赖以存在的各种因果关系。所以,扇面上写着"今日无事"令诗人愕然,惊喜,之后,还有“悟”

水声一片时
作者:曹红燕

大别山下
一条宽宽的巴水河
一条长长的义水河
显化寺座落
在两河的交汇处
巴河水滔滔
义河水潺潺
两河汇集水声一片时
虚空粉碎

       推荐人:奥冬
       推荐语:
从直接呈现,到色即是空。

谁画的这一幅风景
作者:碧青

谁画的
天空无边的清明
蓝色的静

谁画的
山谷本来的空寂
泉水的自清

谁画的
杏花自开
月光自明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
谁画的?诗人一排设问,却没有回答,让天空、山谷、泉水、杏花、月光呈现出一派清明和空静,像禅宗公案一样去让读者自读自解。《金刚经》第二十一段(第十七品)中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一切法都是从心王中所流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王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着,能生一切法,能生虚空宇宙、山河大地、人我众生等等。所以说,不论是物质或精神,不论是一花一草或一物一尘、也不论是一思一想或一个念头,都是佛法!若透过这一点,读者就会了知“这一幅风景”是谁画的了。《华严经》中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世间万相皆如幻,本心原来含空有!

悟一禅意
作者:曹红燕

2023年7月22日、23日
一群诗人走进显化寺
悟一禅意
寺门内外
看不见有
一双进出的脚印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
从法界观世界,众生皆如幻。“寺门内外/看不见有。”非幻成幻化。
    “一双进出的脚印”因众生随业而来,无非是意识心画出了一道印痕。
       所以永嘉玄觉大师在《证道歌》中说:“心是根,法是尘,两者犹如镜上痕。”  “2023年7月22日、23日”,时,作者观“一群诗人走进显化寺”。照见“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明明历历,再露自性光芒!


作者:也牛

桂花开了
八月便有了特别的香

寺院在高处
佛坐在大殿里,你说:众生能见之时
众生在

可桂花不这样想:
众生是佛啊,你若来迎请八月
桂花会虔诚地点燃一身素白
供养
世间

       推荐人:奥冬
       推荐语:
众生是佛,这样想的桂花,供养世间的桂花,也是佛啊。

十八岭晨曲
作者:快禅如风

一只山雀,是花腔

喘息的我和一头偶遇的牛
是圆号

歇脚时借庄子之气
可以听到
一棵小草的清吟

一张无弦古琴,在抚弄空山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
“一只山雀,是花腔//喘息的我和一头偶遇的牛/是圆号”,对于此诗来说,都是新颖的意境,出神入化。摒弃二元对立,素心归一,方可听到“一棵小草的清吟”。在于诗人是“一张无弦古琴,在抚弄空山”。空山不空,因道而有!

天籁
作者:李本

秋日自有天籁
虫声高一声低一声
栾树晴一枝雨一枝
没有什么像云一样清远了
除非早桂花开
除非你向我道歉
道歉的内容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秋分了
我们应该像虫子一样
彼此说点什么

       推荐人:海恋
       推荐语:
李本的诗总是让人感到风轻云淡,这是诗人的审美情趣决定的。在她的诗里经常能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这首《天籁》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秋日,虫声四起,栾树枝晴雨变幻,早桂花又要开了,这些美都是自然的语言,都是最美的天籁。天高云淡,在这样的境界里,在这样的美面前,诗人无法不将自己也融入其中,无法不像秋虫那样热烈地想和同类说点儿什么,至于说什么?的确并不重要,在这样的时令,我们无法不去爱,不去包容,不去悦纳一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以,是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一刻我们的心灵是彼此靠近的,是真诚的,是与自然的和声共鸣的。这首诗也充分让我们看到了诗的确是心灵和情绪的产物,心随境摇,境由心转,语言在意识的流动中脱缰而出,诗就有了,而且那么自然,娇俏而生动,像云一样清远,像虫鸣一样美妙。

人迹罕至的山谷        
作者:鲁侠客

它是属于我的一只巨大脚印
它留在那里替我向时间忏悔
替我向践踏过的野草谢罪        
那些蓬松的草籽已经四海为家
原本不自信的金盏菊
在夕阳下囤积了足够的黄金
它们合力举起万丈峡谷        
我与山谷久别重逢
我与我的脚印久别重逢
此刻闪电再现暴雨倾盆
我与曾经不共戴天的仇人再次
狭路相逢        

       推荐人:海恋
       推荐语:
“它是属于我的一只巨大脚印”,只这一句,就使这首诗有了“天人合一”的气象。我常常觉得,人的想象力是无极的,而这想象力的源头就是心灵的力量。无疑,在这一点上,诗人的心力是更加强大的。我既是“自我”,又是“他我”,亦是“物我”,当人能抵达无“我”的时候,“我”就是一切。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山谷,诗人就是这样一种回归的状态,内心有忏悔,有救赎,也有接纳与和解。与山谷久别重逢,与自己的脚印久别重逢,就是与故我的久别重逢,曾经的轻慢与卑微,乖张与暴烈,雷霆万钧,孤注一掷……都在这巨大的“脚印”里经历了一场重逢,而当诗人看到它们的时候,又是与故我的一次和解。
       好的诗歌就是这样的。以象造境,浑然熨帖,历历在目,而意又在像外,静水流深,镜中有境。有时候,一首诗的表面语意就像是镜花水月,我们想要读得更加深入,就必须打破这片平静,向内在深入,才能渐渐趋近诗核,趋近诗人成诗时的潜在声音。当然,可能我们永远也无法听得真切,因为那就是某一刻诗人的心识在流动,仿佛刹那的闪电,连诗人自己也无法用语言完全去还原它。
       这样解读一首诗的生成和阅读体验,似乎有些玄奥,但这是真实的体验,只有爱诗的人才能看到那只巨大的,难以言说的脚印。

陌上行
作者:美芳子

忽然一个词冒出来:
绿在天涯

极简的情节:
在一颗星球上看地球
只是一个绿点
绿点里
看得见远足的人在行走吗
看得见四月的雨水吗
看得见岸边的芦笛,唱出
一个春天吗

       推荐人:海恋
       推荐语:
这首小诗,何其巧妙而又跳脱。把地球放置在宇宙中它就是一个点,而这个小点里又包罗万象,每一种事物又是这个点里的另一个小点,多有趣!乍一想,这不就是量子力学里宏观与微观的相对论吗?但经诗笔的润色,这一抽象的概念立刻有了流泻的诗意,茫茫宇宙,地球何其小,而盎然的春意何其辽阔,它把地球染成了绿色的圆点,这个绿点何其充盈,有远足的行人,有四月充沛的雨水,有嘹亮的芦笛的歌唱……它将这一抹绿涂进了浩瀚的宇宙,将它一直延伸至天涯……写春意的诗句自古不乏经典。而诗人用现代的手法写出了新的高度。我们不能不叹服这样的构思和想象,但我更相信这是一个内心清净的人灵光乍现的一种顿悟,一次禅悦。

石凳
作者:山中子

石凳落座。
从此——

风坐过,雨坐过
月光和小香樟的树影,也坐过;
鸟声坐过两三回。

望着进进出出的人,石凳
看破不说破。

       推荐人:古石
       推荐语:
石凳在静观寂照中看透世间百态,“望着进进出出的人,石凳/看破不说破”,看破即破迷开悟,而不说破则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大般涅盘经》有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唯有自悟,方能自渡。让芸芸众生自悟自渡吧!

山路
作者:黄春祥

走着走着
就没有路了

找着找着
又找着路了

没有真正的死路:
死路
也是一条路

越过这条路,人就能
鸟一样在天空飞翔
鱼一样在水中畅游

       推荐人:古石
       推荐语:
这里的山路,也是人生之路,生命之路。“没有真正的死路:/死路/也是一条路”,这是对生死的一种参破,对生命的一种顿悟。参破了生死,悟透了生命,生命便会透脱自在,圆融无碍,就像“鸟一样在天空飞翔/鱼一样在水中畅游”。

提灯的人
作者:宫白云

黑夜提着白昼
摩肩接踵的人群提着自己的影子
乌鸦提着栖身的树
提灯的人提着尘世——
从一城绚烂中挑出灯芯
从四处的污浊中择得慈悲
当一河的月亮熄灭黑暗
一盏灯模仿神圣
好看的光线从低处
献过来

       推荐人:海恋
       推荐语:
每一首诗都有它的眼睛,那也是诗心之所在。“提灯的人提着尘世”,这一句就是这首诗的诗眼。中国古体诗词讲究比兴,是中国诗的传统技法,这首诗在现代体式的基础上也沿用了这种技法。
       诗的前三行,三个“提着”都是为引出“提灯的人提着尘世”这一句做铺垫的,这其中既有比,又有兴。“提着”一词有负重之感,同时又让人想到责任和义务,把一种事物由低处拉向高处,需要勇气和力量,是要有使命感的。黑夜的沉寂是为了更好地脱出黎明;匆匆赶路的人群不只要忙着生存,还要提着自己的影子,不至于它们在浮世中沉沦;树给了乌鸦栖身之所,乌鸦也拔高了树的价值。实质上,它们都是一体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休戚相关,密不可分。而提灯的人也是尘世的一部分。他提着的灯照亮了尘世,也照亮了自己,说到底,他提起的就是尘世,就是他自己。一盏灯亮了,尘世就亮了,一颗心亮了,生命就亮了。这就是一种觉悟,是一念慈悲。“吾心似明月,碧潭清皎洁”,明心见性,这盏灯便是心灵之光,圣明之光,谦卑地从低处普照了整个世界。
       此诗完成度非常好!通透,彻悟,蕴藉,譬喻精深,境界不凡。更主要的是它在艺术审美上也可圈可点。既有中国诗歌的婉约与深邃,又有西方诗歌的立体和神秘。耐读,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


【禅诗赏读】


而今方知水非物
——湖北显化寺“当前语境下的现代禅诗”笔会·法慧法师现代禅诗赏读

文/也牛

虚云禅师(1840--1959),湖南湘柳人,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曹洞、临济、云门、法眼、沩仰,)法脉”之禅宗大德。世寿120岁,为中国近代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代高僧!

扬州高旻寺住持月朗到九华,称今年高旻有朱施主法事,连旧日四七,共打十二个七,赤山法忍老人已回寺,仰诸位护持常住,都请回山。将届期,众推予(虚云,下同)先下山。

至大通荻(di)港后,又沿江行,遇水涨,欲渡,舟子索钱六枚,予不名一钱,舟人迳(jing,小路)鼓棹去。又行,忽失足堕水,浮沉一昼夜。流至采石矶附近,渔者网得之,唤宝积寺僧认之。僧固赤山同住者,惊曰:“此德清师也!”畀(bi,支撑,抬。与同)至寺,救苏,时六月二十八日也,然口鼻大小便诸孔流血。

居数日,径赴高旻。知事僧见容瘁,问:“有病否?”曰:“无。”乃谒月朗和尚,询山中事后,即请代职。予不允,又不言堕水事,只求在堂中打七。高旻家风严峻,如请职事拒不就者,视为慢众。于是表堂,打香板,予顺受不语,而病益加剧,血流不止,且小便滴精。以死为待,在禅堂中,昼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经二十余日,众病顿愈。

旋采石矶(ji)住持德岸送衣物来供,见容光焕发,大欣慰,乃举予堕水事告众,皆钦叹。禅堂内职不令予轮值,得便修行。从此万念顿息,工夫落堂,昼夜如一,行动如飞。

一夕夜,放晚香时,开目一看,忽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垣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qing,厕所)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是时,才鸣三板耳(早晨三点)。翌日,询问香灯及西单,果然。予知是境,不以为异。

至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于黄河茅棚被个俗汉一问,不知水是甚么。若果当时踏翻锅灶,看文吉有何言语!此次若不堕水大病,若不遇顺摄逆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哪有今朝!

因述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摘自《虚云和尚自述年谱》,光绪二十一年,时年五十六岁。)

引出这则公案,是我读了湖北省罗田县显化寺法慧法师一首现代禅诗《本来面目》有感。这首诗,是他组诗(五首)中的第一首。

法慧法师,湖北省罗田县显化寺监院。诗人。

当然,法慧法师不一定也有虚云禅师这样的经历,但他《本来面目》这首现代禅诗,和虚云禅师的偈颂:“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所呈现的因缘极其相似:都因一物落地,作者见到破碎而触动禅机,疑根顿除,彻悟了生命实相!

“雨下了一夜/小院门上的一片滴水瓦/掉在地上,碎成无数块/碎成了/它最初的样子”。瓦的最初的样子是啥样子?法师没有说。这也是诗歌巧用暗示的一种技法,也是法师引导后学参究禅理禅法的一种常用方法。读者如果悟入,疑情顿消,即见本性。

瓦,有瓦相,也有瓦名。因众生执着名相,即不见真。

瓦碎,瓦相瓦名瓦解,无名无相,灵光独耀,体露真常。

所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者,自性不动,来者,当下呈现。法慧法师在瓦片落地的当下,见到了如来,见到了瓦的本来面目。

这是法师心中的如来。是他自性现。

法慧法师这首现代禅诗还极具带入感。他在示现出自心真如自性的同时,将我们带入了他心中那种不可言说,只可意会的美妙绝伦的禅境。让我们一起心生欢喜,禅悦无限!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看,法慧法师《本来面目》这首现代禅诗,也和虚云禅师的那个偈颂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常》本平常。心中无事,法界清净,世界安宁。“村里不停地放鞭炮/夹杂着嘈杂的声音/吓得树梢上的喜鹊一直叫唤/过了今天就没事了/只是山上又多了一个土包”而已。

——《无常》

“这是我在显化寺/第1828个早晨醒来/不/这是第一个早上”寂灭的心境,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刻都是当下,无世无界。无非一刹那,一刹那即是永恒。

——《无非一刹那》。

“夏天来了/窗外的蝉鸣停不下来/没有抑扬顿挫/更没有赞美与批判/老和尚在窗下打坐/室外有蝉,室内有禅”。无分别,无执着,就没有爱憎取舍,就没有乐受苦受。心中单一,示现为“禅”。

——《蝉与禅》

但禅不可说,单刀直入,不讲《理由》。“有人问我/住在山上有什么感觉/我想到十几个理由/但又瞬间一片空白/要不/你上来住几天”。你上来住几天,体验体验,便能悟入。禅的风光无限美好,法师说得如此慈悲,抽空,你就上山去住几天吧!

——《理由》

《圆觉经》说:“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又云:见本性为禅。”——达摩祖师《血脉论》。

“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离诸动定,名大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瘥(chai,病除,病愈),此皆大禅定力。”——达摩祖师《悟性论》

法师邀你入山,住寺。所谓住寺者,住而非住,是名真住。《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是"不于境上生心",应"于法体上生清净心、平等心与平常心"。因为世间如幻,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住。

悟者,吾心也。彻见本心,即现本性。

虚云禅师说:“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于黄河茅棚被个俗汉一问,不知水是甚么。若果当时踏翻锅灶,看文吉有何言语!此次若不堕水大病,若不遇顺摄逆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哪有今朝!”水,俨然一个善知识,令他心开悟解。

法慧法师也因为下雨,雨水让“小院门上的一片滴水瓦/掉在地上”,触动了他。

水已非物,是法界流。它呈现出清凉、甘甜、安静、安稳、寂灭的境界。它通透无碍,润万物于无声。

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上善若水。”,善者,本自具足,圆满无缺也。

而今方知水非物。破相而入,这已是见性之水!

附:法慧法师现代禅诗(五首)


▋本来面目

雨下了一夜
小院门上的一片滴水瓦
掉在地上,碎成无数块
碎成了
它最初的样子

▋无常

村里不停地放鞭炮
夹杂着嘈杂的声音
吓得树梢上的喜鹊一直叫唤
过了今天就没事了
只是山上又多了一个土包

▋无非一刹那

这是我在显化寺
第1828个早晨醒来

这是第一个早上

▋蝉与禅

夏天来了
窗外的蝉鸣停不下来
没有抑扬顿挫
更没有赞美与批判
老和尚在窗下打坐
室外有蝉,室内有禅

▋理由

有人问我
住在山上有什么感觉
我想到十几个理由
但又瞬间一片空白
要不
你上来住几天

简介:法慧法师,湖北省罗田县显化寺监院。亦文,亦诗。

也牛/于显化寺
2023-7-23

推荐人:也牛
推荐理由:诗起于一念。念者,当下这颗心。禅者,悟入。悟者,吾心也。彻见本心,即现本性。现代禅诗,即是真心当下的那一闪念。它灵光独耀,唯我独尊!


【现代禅诗选刊初稿作品选读】


苦艾作品

▋雪野

大片
大片的白
被一个脚印污染

谁知,死寂的雪野
竟动了起来

     【海恋赏读】世界的不完美就是它的完美,一切存在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人类的角度来看,有参照物的人生才有意义,所以,静止和运动都是美学里不可或缺的元素,这首小诗能让人体会到这些已足矣。

▋在杨家院子邂逅一河麻柳
作者:苦李子

一匹匹阳光似锦,随
秒针缓缓行走,杨家院子
数不清的麻柳,长着大大小小的眼睛
他们看流水,看落花
看一代代巴人,汲水种田
生来别去,此刻
他们凝视着我,那么多目光聚集
仿佛我是失散已久的亲人,是他们枝条的一部分
清风微抚,树的摇曳如拥抱的手臂
在凹凸不平的枝干,我触摸到
时光淡淡的幽香

     【海恋赏读】这首诗的明喻和暗喻都很妥帖,看得出诗人的语言功底,虽然整首诗在布局上显得四平八稳,少了些特质和棱角,但整体的诗意是有深度的。“他们凝视着我,那么多目光聚集/仿佛我是失散已久的亲人,是他们枝条的一部分”物我两望,物我两忘,此时此刻,时光是停止的,为了亲人般的重逢,散发淡淡的幽香。

雷默作品

▋惊

零下七度,阴沉的天空下
只有风,从湖上吹来
那个下午,我惊扰了两只野鸭子
那个下午,我的心像两只野鸭子

      【海恋赏读】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外物之变皆是相。“缘起性空”。若自心不动,一切外相与己何干?整首诗的营造的氛围是阴郁、沉闷的,映射着心境的躁动与不安。这首诗也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仪式

两棵树,在稀疏的树林里
笔直地站在一起

两只鸟,几乎在同时
从水面惊飞,到达对岸

两片树叶,在枯枝上
瑟瑟相望,没有落下

冬日的山野里,两片湖
仿佛两只明亮的大眼睛

     【海恋赏读】仪式感是生活的美学。插一束花,品一盏茶,吟一阙词,赏一处小景,这些都是在生存之外的生活的仪式。而仪式存在的意义又不仅仅让我们体验到生命之美,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它提示了生存的当下性,也使个体的孤独感在仪式里得到某种升华。这首诗以很独特的视角诠释了仪式感的重要性,它是人由自然生态向人文生态递进的一个转折点。因此,当人把这种感受赋予这树、这鸟、这叶、这湖。一切都变得肃穆庄严,不同以往。如果我们留意,这首诗的分行也很有趣,这种刻意的整齐是否在提醒我们,诗歌的分行也是语言的仪式感?总之,人类的仪式感缔造了美学,也给生活赋予了趣味和意义。

李元胜作品

▋菩提树

它照顾着一座空山的寂静
一边接纳我,一边安抚被我打扰的一切
其实我来了,山也仍然空着
万物终会重归寂静
两种寂静的差异
让它结出了新的菩提

     【海恋赏读】在禅语中,菩提有“觉悟,智慧”之意。在我看来这首诗是在解读“空”与“有”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空”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之一,但这个“空”并非没有,而是一种“缘起性空”的观念。所谓“缘起”,就是说:世界上没有独立存在的事物,事物也不会常住不变。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生出“有”,这也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我来了,山也仍然空着”,说的正是这个。一座山不会因为“我”的到来而改变了“空”的自性,但我的到来却使一座静寂的空山有了新的生趣,这也是“有”的奇妙之处,“万物终会归于平静”,但就在这寂灭与新生,空与有之间才会诞生更多的智慧之花,觉悟之果。这是很禅入的一首诗。

那么好
作者:李南

日落时分写一封长长的信
思念是那么好。

对辜负过的人,犯过的错
说一声“对不起”
感觉是那么好。

瓢虫背上的花斑
两座山峰护送一条河流
江山是那么好。

我的工作,简单又快乐
只负责给大地上的事物押韵
——劳动是那么好!

抻出记忆中的线头:
离别时惆怅,重逢时狂喜
都是那么好。

当我路过新垒的坟头
猛然钻出一簇矢车菊
你看,连死亡也那么好。

      【海恋赏读】调伏心念,随缘喜乐,一切都那么好,这不就是生活禅修习的要义吗?生命之苦不会因谁的悲伤而改变,但一切却可以因我们的一个转念而重新获得希望和期许。所以,就这样吧,慢慢去感知人生的每一个瞬间,苦咖啡里也能咂摸出甜蜜,敞开心扉,悦纳生命中的一切,是的,那么好。从广义来说,诗的功能之一就是体验美、传达美并审美。因为只有懂得欣赏生活的美,才能把生命中悲剧的部分变成诗意之美,从而获得解脱,因而,诗歌本身也是对自我和他人的治愈。

车延高作品

冥想
作者:车延高

非常清楚,浪花不是莲花
礁石还是归静,一动不动的打坐
远处,剃度了大海
或刚刚被大海剃度的太阳披一身袈裟
佛光普照
没有木鱼声
潮水用它的方式诵经
我坐在一朵浪花上冥想
苦海到底在哪里
一颗心滴血,能不能长出干净的莲花

      【海恋赏读】“非常清楚,浪花不是莲花”,起首这句诗就体现了诗人的彻悟,所以,眼前这片海也并非人生的苦海。那么苦海在哪里?诗人的冥想是有答案的。它不在凡尘世间,而在每个人的心田。只有心头血才能浇灌出那朵无瑕的莲花。“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看透生命的本质,明了人生之苦的根源,才能找到解脱之途,以真心自度,此岸亦是彼岸。

石鼓
作者:车延高

书院里存放的思想越多
石鼓越沉默
静,是思维自选的面壁
可以放大一只蛐蛐的吟唱
让翻书的手,碰醒一颗心
听见屈原投水的一声心跳
听见汉字为诗歌移行挪位的脚步
听见月亮和星星在远处说话
听见囚禁在书里的知识劝文字一起越狱
当嘈杂在沉淀中明心辩识
一根针落下
石鼓,也能准确找出试图藏匿破绽的颤音
在鼓面上打坐的时间一动不动
远近
皆是天籁之音

      【海恋赏读】这首诗隐喻很深。石鼓像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静,是思维自选的面壁”。当内心的丰盈如星辰大海,静默就是最深沉的语言。而这自省式的面壁则是更深沉的梳理和明辨。禅学的核心之一是讲一个“破”字,破“我执”,破“法执”,破“无明”,这些说法一旦付诸语言便又变成了概念化的东西,深究起来难免又误入另一些语言的陷阱,我们不如把这些都理解为破除一切障碍。心地原本就是圆满自足,通达一切的,是后天的“尘垢”遮蔽了它的清明,所以,需要“在沉淀中明心辨识”。这是非常深刻的领悟,从本质上说,我们学到的一切知识也都是“执”,是障碍,需要明辨、梳理和去除。所以一个觉者总是要经历“看山见水”的几重境界才能真正彻悟并回归。这首诗以一面石鼓隐喻并自喻,阐述的是一个人生境界历练的过程:积淀——自省——突破——回归。而时光是永恒的,似一位得度的禅者,来去无痕,如如不动。当你看清了这一切,你便也悟了,找到了回归的大道。

大海是河流的故乡
作者:大解

大海是河流的故乡。
水要回家,人要回归泥土,
在永恒的循环里,没有真正的死亡。
当一个人用手拍打流水,
像哄孩子入睡,
我的脸转向了别处。
那时河流还小,
我也年少,
不懂事,
在风中轻轻摇晃。
人们都在风中轻轻摇晃。
做梦似的,水向低处流动,
河流两岸出现了
隐隐约约的村庄。

      【海恋赏读】“大海是河流的故乡”,这似乎是个常识。但这个常识经诗人之笔的阐释就变得深邃起来。水有归处,人也有归处,这是永恒不变的轮回,所以,在这样的观念里,生死被轻而易举地破解,没有真正的生死,只要你是一滴水,你就要回到大海,并在那里重新出发。“水利万物而不争。”它和泥土是一样的,都在低处,都以爱和包容成就着万物的生生不息。“怎样才能让一滴水永不干涸?”——融入大海,诗人在用一首诗告诉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成长,使生命变得无限强大,那便是爱,便是慈悲。

这一次,我要慢下来
作者:樊德林

这一次,我要慢下来
好好听一听
这风声,雷声,雨声
花开声,雪落声,钟声
读书声,脚步声,汽笛声
耳语声,心跳声,鞭炮声
摇篮声,鼾声,奔跑声
咳嗽声,诵经声,叹息声
唢呐声,关门声,最后
我还想听一听那几根瘦骨
在炉火中燃烧的声音

      【海恋赏读】这首诗的结句有醍醐灌顶的效果。慢下来,才能听清世界的声音,听清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来人间一趟,到底是为了什么?什么才是生命的终极意义?或许我们能找到的答案就是这个吧——听听声音,感受生命的奇异和美妙,那些声音就是生命的声音,就是我们自己的声音,喜怒哀乐,安静与喧嚣,悦耳与嘈杂,欢声与悲鸣,无不是生命发出的声音,无不是我们内心的回响。倾听,品味,接纳,包括最后那几根瘦骨在炉火中告别时的嘶鸣,无不传递着存在的意义。这首诗,行文很有特点,切入点很好,每一种声音都代表着一种生命律动的形式。首句的“这一次”也意味深长,有多少人庸碌一生也未曾真正地慢下来,听一听生命发出的交响,问一问活着真实的意义,对于凡俗的人生,这首诗何尝不是一次省视,一次生命的出离和觉悟。


【现代禅诗综论】


当前语境下的现代禅诗写作
——当前语境下的现代禅诗研讨会发言稿整理

文/胭脂茉莉

引言:文学来源于生活,对于当前语境下的文学,如何对现实的介入,这是很多文学研究者和创作者广泛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学被赋予的社会承担,以及文学创作者们的自身的尊严问题。其中诗歌当前语境下的写作,一直是备受瞩目!而现代禅诗,作为一个成熟的诗歌流派,在当前语境下如何突破,怎么写?也是很多读者和当代诗人们热切关心的一个话题,本文就着眼于当前语境下的现代禅诗写作,主要从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让人心灵安静下来的文学;存在之美,热爱生命四个方面研讨。

一、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印度佛教禅宗一脉传到中国后,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文化,就不说历代的一些有名的诗僧和被誉为诗佛的王维了,其实,禅几乎贯穿了中国的古诗。汉、魏、晋与盛唐的诗,就像学禅宗,这是南宋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正是由于中国禅和中国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历代诗人们的不断探索才让禅潜移默化地渗入中国诗歌的骨血,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底蕴。

中国禅,从宗教中来,又超越了宗教,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传统的国学,当下,作为现代禅诗的探索写作者和研究者,我们在加强自身修为的同时从研究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出发,现代禅诗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代禅诗,萌发于20世纪末期,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史,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诗歌流派,现代禅诗是用现代诗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写作具有禅味禅境界的诗歌。无疑,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是从现代禅诗这一定义一开始,就是含在骨子里的东西。

以现代禅诗流派诗人奥冬的诗歌《雨打芭蕉》为例:

雨打芭蕉
作者:奥冬

那些 明亮的水珠流泄
写不可言说的宁静
在静静倾听的心里

雨打芭蕉 ,在中国的古典意象里,常常是带着一丝孤独,一丝忧愁的,但是这个意象却又是出世的,如中国画中那轻轻的不可或缺的一笔,从唐王维的《无题》中的“雨打芭蕉叶带愁”,到宋李清照的《雨打芭蕉》中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可见一斑,而苏轼的脍炙人口的诗句“雨打芭蕉闲听雨,道是有愁又无愁......”把雨打芭蕉这一意象诠释的最通透。

在奥冬的《雨打芭蕉》一诗中诗人巧用古意,写当下之情,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三行,不仅诗意古朴唯美,又让读者体验了一番在当下不可言说的宁静中那淡淡的禅意诗趣。

未来,我们现代禅诗的理论建设不光要和寺院的高僧大德学习和切磋琢磨,我认为还要走进专门研究传统文化的高校。我们在借助诸多现代禅诗展现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的同时,通过对现代禅诗的学习和研究让年轻学子们立体的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人,本是自然之子,现代工业文明,让人远离了自然,而在另一方面因人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过度利用也伤害了自然。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这是很多现代人都在思考又不得其解的问题。现代禅诗本就是与天地对话、山水对话,物我合一。所以在当前语境下,现代禅诗,给我们提供了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的方法和途径。

如现代禅诗流派诗人古石的诗歌《山上山下》:

山上山下
作者:古石

这么多人
从山下走向山上
又这么多人
从山上走向山下

山上——
寺院 白云 清脆的鸟鸣……
山下——
楼群 汽车 闪烁的灯光……

风在吹
风一直顺着时光在吹啊
吹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山上山下》整首诗不仅节奏鲜明,山上、山下这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的意象,也让诗意更加饱满,更加发人深思。

风在吹,吹着山下,也吹着山上。从禅的角度讲,山上山下的自然万物,是没有分别的,都逃不过时光的侵蚀,无常之手的摆布。

作为自然的一分子,山上山下的人类同样的也逃不过大自然风水轮流转的法则,从这一点出发,诗人古石这首诗,对禅在当下语境中的作用,人和自然如何和谐共生,有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再如,诗人曹红燕这首诗《致谢》就是诗人通过诗歌很直接的表达和呈现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致谢》

我只不过撒了一把种籽
就长出了那么多
大大个子的南瓜
我提起衣裙躬下身子摘下
一个又一个南瓜
我一次一次以躬身的姿式
致谢
广袤的大地

诗人通过对广袤的大地的致谢,描写了自己种植和收获南瓜的劳作过程,诗人感动于大自然的无私回馈,继而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土地的敬畏之心。诗中“我一次一次以躬身的姿式”这是人类劳作的姿势,也是人类表达谦恭的动作,被诗人巧妙形象又自然地融合到一起了,不得不让人称绝。

三、让人心灵安静下来的文学

众所周知,禅诗即是是让人心灵安静的文学,又是去除心灵的遮蔽,呈现生命本来的面目,天人合一的圆润之境的智慧。当下,更需要禅来清洁净化我们的心灵,洗涤物欲纷纷给现代人灵魂带来的浮躁。

例如现代禅诗流派女诗人林荣的《一个女书生的理想》:

一个女书生的理想
作者:林荣

山顶之上,是飞鸟的高度
是干净的鸣叫声

是一个女书生登顶之后的发现:
树木们以绿叶对白云
以苍翠和秩序呼应
这恰恰符合她近年来对一些事物的看法

一个女书生的理想:
就是顺势而生
就如这寂然守静的树木中努力接近飞鸟的
那棵青松

女书生的理想就是顺势而生,就如这寂然守静的树木中努力接近飞鸟的那棵青松,这是女书生,登顶后所悟,也是作者借这个场景表达自己所悟。整首诗因为人物的走动,诗歌场景非常逼真,非常有代入感,而诗中的主人公女书生,给我们带来的清新气息,也是让人感到欣喜和欣慰!

古有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今有林荣笔下的一个女书生登顶后所悟!

正如现代禅诗文论家碧青在文论《关于现代禅诗》一文中所说:正是现代禅诗,开启了21世纪中国现代诗歌自我反思、自我净化的清洁写作之旅。

四、存在之美,热爱生命

最后我要说的是,当前语境下的现代禅诗写作的主体的追求最可贵之处是对于生命、存在,这些大问题的思考,和其它现代诗歌流派相比,现代禅诗的整体书写更具有中国传统的出世情怀,充满了生命的内在光亮,但是这和一味的慷慨激昂地追求正能量又不一样,完全是对生命本质理解的层面上而得出的智慧的果。
例如,现代禅诗流派诗人也牛的《田野里》:

田野里
作者:也牛

南风吹跑了
披在土地菩萨脖颈上的红细绸
他老人家喔
也摸不着北

渠水荡漾
从矮石庙脚下流进三月
油菜花灿烂地开:
又是哪些众生
转世成了这大片大片的金黄

《田野里》整首诗用白描的手法呈现了一副温暖,春光灿烂的美景图。读者即使不去思考背后的禅理,光是诗中呈现的灵动的画面,就足以打动人,让人过目难忘!一个从来没有被美,被诗歌打动过的灵魂是干瘪而无趣的,好在,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有趣而丰盈的灵魂,这或许也是诗歌经久不衰,渊源流长的秘密之一。

诚然,世界上一切都逃不过无常之手的摆布,但是这又何妨,生命不息,热爱恒在,无疑,这首《田野里》是赞颂无常之美的一首佳作。

再如,智维法师的现代禅诗《心念》:

心念
作者:智维法师

在这山顶之巅
在这宝塔之上
文字怎能表达
这一刻
还是暴雨磅礴
这一刻
云雾缥缈云间
这一刻
日轮普照山峦
这一刻
.....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 在《水经注》里有文:“ 佛遗足迹于此,其迹长短,在人心念。” 大体意思是说,佛祖遗留的足迹在这里,而对佛祖足迹的长短的认识,在于人的思想。以此引申,读者就不难理解思智维法师的现代禅诗《心念》。

此诗的前两行交代了诗人所站立的地点,“在这山顶之巅/在这宝塔之上”可见,视野是何等的高远广阔,诗人由视野进入,接下来,用了一个反问句"文字怎能表达",这个反问句,其实也是一个肯定句,诗人的言外之意是世界如此广阔无垠,而文字是有限的,是无法去说明白的。所谓的禅不可说,一说就破,也是这个道理。

在这首诗中,诗人连续用了四个“这一刻”,生而为人,重要的是用心体验当下,身体力行的把握好每一个此时此刻,这也是诗人想通过诗歌告诉读者的生命的答案。

结语

由于时间关系,还有很多现代禅诗的优秀诗作,来不及在此旁征博引了,特别是对当下语境下现代禅诗写作中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我们会后可以展开更深入广泛的研讨,总之,文学作品都和自己特定时代背景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而诗歌作为时代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印记,特别是在当下语境下的现代禅诗,我们作为研究与创作者,在写作中把体悟和心悟,禅的智慧和诗人的观察相融合,把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自我净化的清洁之旅;对生命本身的赞美及对生命存在的思考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读者的心里,在当前语境下充分发挥现代禅诗写作的人文价值和意义,是自渡也是渡人!

注:文中引用诗歌除了现代禅诗流派诗人古石因有事没有到会,其余诗歌均来自此次与会诗人的诗歌作品。

       推荐人:古石
       推荐语:此文主要从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让人心灵安静下来的文学;存在之美,热爱生命四个方面就当前语境下的现代禅诗写作进行了研讨,论点鲜明,论据有力,对如何在当前语境下进行现代禅诗写作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浅谈当前语境下的现代禅诗
——湖北显化寺“当前语境下的现代禅诗”研讨会发言稿

文/也 牛


尊敬的杨克会长、谢克强老师、刘益善老师,各位诗友:
尊敬的法慧法师、各位高僧大德:
尊敬的义工菩萨们:

你们好!

因缘际会,感恩湖北显化寺法慧法师发心,邀请北京、上海、浙江、河南、河北、江西、江苏、广东、四川及湖北本地的近40名现代禅诗研究与写作的老师、诗人、爱好者,高僧大德们一起来参加这次“显化寺:当前语境下的现代禅诗”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在著名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先生,著名诗人、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谢克强老师,著名诗人、作家、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刘益善老师的光临指导下。在“现代禅诗”代表诗人也牛、下午百合、胭脂茉莉、林荣、奥冬、江晓舟,“新禅诗”代表诗人雷默,“现代禅意诗”提出并写作探索者少木森(讲稿形式),和湖北当地的现代禅诗写作者曹红燕、向天笑、胡晓光等诸位诗友的参与下,与会流派和诗人抛开名相,追求禅的内在精神贯通,充分认同了“现代禅诗”倡导和践行者南北先生提出的“诗禅双修,禅为根本。”这一科学性提法,境界大为提高!

显化寺监院法慧法师以“禅为体、诗为相、心为用”为主题,阐述了佛教传入尤其是禅宗兴起之后,古人以禅入诗、以诗话禅、诗禅互摄,对推进中国文化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与深远影响。

他说:“我一直在想,佛法应该有多元的表达形式,不能把自己限制在“宗教”的桎梏内......让更多人获得佛法的利益,一方面要继续格义,一方面要兼收并蓄。”

与会诗人们在深入交流与探讨中认为,举办现代禅诗研讨会,除了促进现代禅诗写作水平的提高以外,还有一个更现实的意义:那就是通过更多诗人写现代禅诗,读者读现代禅诗,将禅带入生活,让现代人摆脱焦躁不安的心境,生活得更加愉悦和快乐。

如果说2021年,现代禅诗流派出版的《现代禅诗精品赏读》一书:“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现代禅诗的一次大集合、大检阅......(李霞《序》)”,那么这次“湖北显化寺:当前语境下的现代禅诗”研讨会,即是现代禅诗各流派,各位现代禅诗写作和践行者的一次大探讨、大转折、大融合。其历史和现实意义,特别巨大!

从今往后,大家将以不同形式、不同风格“诗禅双修”,在“禅为根本”这一核心思想的导引下,写作出更多更好的现代禅诗。

一、当前语境下的现代禅诗

2021年3月,我们编辑、出版了一本《现代禅诗精品赏读》。李霞老师曾在序文中说: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现代禅诗的一次大集合大检阅,其历史价值、收藏价值、文献价值、赏读价值、研究价值,会日益显示出来。”现在读来,李霞老师真是谬赞:书中所选,有许多都差强人意的。至少,算不得精品现代禅诗。

为什么这么说呢?诗体有现代,禅实无现代啊!现代可以定语诗。过去、现在、未来确无法定义禅。

禅在当下!

这本书中编选的现代禅诗,有的只不过“现代”,而不禅悟,更不要说禅入了。因为很多人都不读经,不通经藏,没有很好地参禅。

经教不通,心性不明,言禅无益!

从2008年开始,我们编辑的《现代禅诗探索》电子月刊,纸质丛刊,以及后来《现代禅诗》报,《现代禅诗》各公众号等,都存在这样的风险。这不仅仅是缺陷,是编者和作者有些在以盲导盲(2012年我们编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现代禅诗选》除外)!

我们,本想“自利利他”,却不知道在“利他”的同时,因不自见性,成了妄动。这是要负因果的。

作者一知半解,心性不明,只管“创作”,也写出了大量的伪现代禅诗而不自知。

这两种原因叠加,便出现了现代禅诗当前的这个特殊的现状:少分正念,只是表面的繁荣。

而当前的语境,是宽泛的,包容的,极具空间感。

何为正念?《坛经》说:“正念就是无念。

六祖云:“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

你不能说涅槃是什么念头都没有,而涅槃是什么念头都具足,大智慧真如自性统统具足。离念,只是念念不随。

禅宗七经一论(《金刚经》《心经》《楞严经》《楞伽经》《维摩诘经》《圆觉经》《六祖法宝坛经》和《大乘起信论》),希望有志于写现代禅诗的同人多读读。通经了,开悟了,明白什么是禅了,再悟后起修,除去我们累劫以来的无明习性。那个受益,要比我们获得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珍宝都更殊胜的!

通过信、解、行、证,我们就见到了那个不生不灭的自性清净圆明体,有个皈依处,有个禅入处。了生死,不生不灭了。你想想,这种受益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珍宝能够比拟的吗?

当然不能比拟!

套用佛陀的一句话:我说皈依、禅入,即非依止、禅入,是名依止、禅入。

二、现代禅诗,禅为根本

现代禅诗,禅为根本。那么禅是什么呢?

《圆觉经》说:“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 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 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又云:见本性为禅。”——达摩祖师《血脉论》。

“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

——达摩祖师《悟性论》

《六祖法宝坛经》又说:“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

禅,就是于相离相,明心见性。

性者,自性。摩诃无边,虚空与其相比,无非“片云点太清”。

只因一念不觉,性即转心,心镜遇缘则照,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明明历历,境界全出。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告诫我们,世界的产生缘于:“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一念不觉,就是遇缘,就是无明妄动。随后,揽四大以为自身相,缘六尘幻影以为自心相,分别、取舍,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造善、恶业,轮转六道。

三细者:业相(见分)、转相(见分)、现相(妄现境界)

六粗者: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

三细因其相微细难知,故名。六粗较三细相较为可知,较粗显,故称。

从此,世界、众生与业界之因果,次第迁流、相续不绝。

《六祖法宝坛经》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弘忍)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自性,又称清净圆明之体。从本以来,圆明湛寂,在尘劳而不垢,处涅槃而非净;在圣不增,居凡不减;烦恼覆之则隐,智慧了之则显。

自性二用:

一者,海印森罗常住用。谓入海印三昧,照真如性,妄尽心澄,众德并现。犹如大海风息,水澄万象,齐鉴森然,交罗常住不动也。

二者,法界圆明自在用。谓入华严三昧,照法界体,众德具足,万行庄严,光明照彻,圆融无碍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它示三遍:

一者,一尘普周法界遍,谓尘无自性,揽真理而成立,真既无边,尘亦随尔,故一一尘中见法界。

二者,一尘出生无尽遍,谓尘无自体,起必依真,真如既具恒沙众德,依真起用,万法繁兴,无有穷尽。

三者,一尘含容空有遍,谓尘无自性即空也;幻相宛然,即有也。真空不空,妙有不有,事理该罗,容纳无碍也。

——唐·贤首国师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

《楞严经》的十番显见,就是显示见性:

显示见性是心非眼,是心在作用,不是那个眼珠子。

显示见性不动,见到了真如自性,心是如如不动的。

显示我们的真如自性是不灭的,是不会灭的,它恒常存在的。

显示见性不失,从来不失。

显示见性无还,[还就是来去。

显示见性不杂,它纯一的。

显示见性无碍,没有障碍。

显示见性不分,它是不可以切割的。

显示见性超情,离一切众生所想像的那种执。

显示见性离见,离[见就是观念,我们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个[知见就是所谓的观念。

所以在《六祖法宝坛经》中,神秀大师偈: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是相说,不见性。

六祖惠能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见性。空,无所得。

你若见性,读罢这两首诗,高下立判。

从了义的角度讲,前一首根本就不是禅诗,最多不过是修持诗而已(盲修瞎练),不见性故。

三、悟后起修,入三摩地

三摩地:梵语,音译为三昧,乃一音之转。三昧为正受之义,俗称为定。“三”是正,昧(摩地)为受。正受者,谓一切受不受。一切受者,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或称苦、乐、舍三受。何以一切受不受名为正受?以此一切受皆为依于意识取著分别六尘而有,修定者必须离于六尘之妄想分别取舍,故无所受,其心得于正定,名为三昧正受。

世尊告文殊菩萨言: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为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

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薰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圆觉经》

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

维摩诘言:“以无所受而受诸受。”

无所受者,皆因受所如幻,犹如空花,虚妄境界。或者说,叫身受心不受。

——《维摩诘经》

三昧即是禅境界,大定力。

四、现代禅诗应该有的样子

《景德传灯录》说:离经一字,皆是魔说;依文解字,三世佛冤。经典所在之处即是有佛,但只见“指月之指”而不见月,同样会错了佛意,参歪了禅法。历经恒河沙劫也不能透脱。

禅亦不可着相外求!

如果经教不通,心性不明,确是言禅无益。

我们一定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入于法界,入流亡所,才能明心见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本来面目
作者:法慧

雨下了一夜
小院门上的一片滴水瓦
掉在地上,碎成无数块
碎成了
它最初的样子

【也牛赏读】虚云禅师(1840--1959),湖南湘柳人,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曹洞、临济、云门、法眼、沩仰,)法脉”之禅宗大德。世寿120岁,为中国近代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代高僧!

扬州高旻寺住持月朗到九华,称今年高旻有朱施主法事,连旧日四七,共打十二个七,赤山法忍老人已回寺,仰诸位护持常住,都请回山。将届期,众推予(虚云,下同)先下山。

至大通荻(di)港后,又沿江行,遇水涨,欲渡,舟子索钱六枚,予不名一钱,舟人迳(jing,小路)鼓棹去。又行,忽失足堕水,浮沉一昼夜。流至采石矶附近,渔者网得之,唤宝积寺僧认之。僧固赤山同住者,惊曰:“此德清师也!”畀(bi,支撑,抬。与同)至寺,救苏,时六月二十八日也,然口鼻大小便诸孔流血。

居数日,径赴高旻。知事僧见容瘁,问:“有病否?”曰:“无。”乃谒月朗和尚,询山中事后,即请代职。予不允,又不言堕水事,只求在堂中打七。高旻家风严峻,如请职事拒不就者,视为慢众。于是表堂,打香板,予顺受不语,而病益加剧,血流不止,且小便滴精。以死为待,在禅堂中,昼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经二十余日,众病顿愈。

旋采石矶(ji)住持德岸送衣物来供,见容光焕发,大欣慰,乃举予堕水事告众,皆钦叹。禅堂内职不令予轮值,得便修行。从此万念顿息,工夫落堂,昼夜如一,行动如飞。

一夕夜,放晚香时,开目一看,忽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垣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qing,厕所)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是时,才鸣三板耳(早晨三点)。翌日,询问香灯及西单,果然。予知是境,不以为异。

至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于黄河茅棚被个俗汉一问,不知水是甚么。若果当时踏翻锅灶,看文吉有何言语!此次若不堕水大病,若不遇顺摄逆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哪有今朝!

因述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摘自《虚云和尚自述年谱》,光绪二十一年,时年五十六岁。)

引出这则公案,是我读了湖北省罗田县显化寺法慧法师一首现代禅诗《本来面目》有感。这首诗,是他组诗(五首)中的第一首。

法慧法师,湖北省罗田县显化寺监院。诗人。

当然,法慧法师不一定也有虚云禅师这样的经历,但他《本来面目》这首现代禅诗,和虚云禅师的偈颂:“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所呈现的因缘极其相似:都因一物落地,作者见到破碎而触动禅机,疑根顿除,彻悟了生命实相!

“雨下了一夜/小院门上的一片滴水瓦/掉在地上,碎成无数块/碎成了/它最初的样子”。瓦的最初的样子是啥样子?法师没有说。这也是诗歌巧用暗示的一种技法,也是法师引导后学参究禅理禅法的一种常用方法。读者如果悟入,疑情顿消,即见本性。

瓦,有瓦相,也有瓦名。因众生执着名相,即不见真。

瓦碎,瓦相瓦名瓦解,无名无相,灵光独耀,体露真常。

所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者,自性不动,来者,当下呈现。法慧法师在瓦片落地的当下,见到了如来,见到了瓦的本来面目。

这是法师心中的如来。是他自性现。

法慧法师这首现代禅诗还极具带入感。他在示现出自心真如自性的同时,将我们带入了他心中那种不可言说,只可意会的美妙绝伦的禅境。让我们一起心生欢喜,禅悦无限!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看,法慧法师《本来面目》这首现代禅诗,也和虚云禅师的那个偈颂有异曲同工之妙。

悟者,吾心也。彻见本心,即现本性。

虚云禅师说:“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于黄河茅棚被个俗汉一问,不知水是甚么。若果当时踏翻锅灶,看文吉有何言语!此次若不堕水大病,若不遇顺摄逆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哪有今朝!”水,俨然一个善知识,令他心开悟解。

法慧法师也因为下雨,雨水让“小院门上的一片滴水瓦/掉在地上”,触动了他。

水已非物,是法界流。它呈现出清凉、甘甜、安静、安稳、寂灭的境界。它通透无碍,润万物于无声。

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上善若水。”,善者,本自具足,圆满无缺也。

而今方知水非物。破相而入,这已是见性之水!

月光是一个名字
作者:汪岚

今晚,我知道了
月光是菩萨的名字
夜再深,来路与回路都可照见
山河袈裟
我和草木
再次别过一秋
我和万物披着一样的衣衫

【曹红燕赏读】我非常喜欢汪岚这组诗,特别是《月光是一个名字》这首。月光菩萨慈悲而智慧,照破山河、万物与我,照见来路,也照见回路。月光下的山河、万物如披袈裟,而我与万物披着一样的衣衫。山河、万物与我皆是慈悲与智慧的化身。

同为月光菩萨。

读此诗时,月光也照在我的身上,让我也披上了一样的衣衫。

这首诗起到了一首禅诗的特殊作用!感恩诗人的智慧与慈悲!

这首诗的画面也是非常的美,皎洁的月光,与洁净的心光辉映。山河大地无有染污,无不静好。

日记
作者:曹红燕

今日,无事
今日,无事
今日,无事

阶前草,那么绿

【也牛赏读】这几天,因为将要参加湖北省罗田县显化寺举办的现代禅诗研讨会,我脑子里一直浮现出诗人曹红燕的那首现代禅诗《日记》。

这首诗很精短,两节,共四行。前一节三行,尽是铺排:“今日,无事 /今日,无事 /今日,无事”。

第二节,也是该诗最后一行,陡然亮起,照破乾坤:”阶前草那么绿!”

这是真心的世界,是从法界观世界。

这种“绿”,是一种幻绿。

因为今日无事,今日无事,今日无事。心不着相,即空三界。

从心现境圆融观,照见五蕴皆空。

我曾悦读王安石的《泊(bo)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曾被他“春风又绿江南岸”的那个“绿”字所打动。可当我读到诗人曹红燕的“阶前草,那么绿”时,惊叹了:久违了啊——阶前草,那么绿!

王安石的“绿”,是世界相,是色尘,是意境,不得脱缚。

而诗人曹红燕的这个“绿”,是法界相,是从心性流出,自性宛然,不沾不滞的。

这就是现代禅诗应该有的样子了!

也牛/于显化寺

2023-7-23

    推荐人:海恋
    推荐语:禅心如灯,此在即明。诗中本无禅,禅在心里,一心明,普照寰宇大千。


【主编手记】


       这个还不算秋深的八月,对于现代禅诗研修团体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节点,这个月,我们的历程应该有跨时空转折的意味,原现代禅诗研究会改组为现代禅诗选刊编辑部,并拟定将原来的《现代禅诗探索》纸刊变成《现代禅诗选刊》,申请国内书号,正式出版发行。这个过程是艰辛的,编辑部同人自筹资金,公开征稿,遴选稿件,并亲自设计、编辑,力图呈现一个较为全面的,能够体现“现代禅诗探索”20余年发现与探索理念的全新选本。为此,我们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着。本期月刊收录的诗歌作品及赏读篇章、诗论比较多,也再一次显示出现代禅诗探索研修团队的勤奋与精进。随着第二届“现代禅诗研讨会”线下活动的开展,相信会有更多诗人和喜爱阅读的诗歌读者关注到现代禅诗这一正在展露头角的诗歌流派。“禅”是命名的结果,“现代禅诗”也是。只有读出的诗意和禅意或许对浮世有一点儿意义,但也只是或许。更多时候,只是读者的一种自我倾听,自我解惑和自我救赎,这个过程也仅仅只有读者自己能懂。尽管如此,诗一直都在,禅也一直都在,我们并不奢求被世界认可,只希望做一股清泉,汩汩流淌,给生命,给自我和他人带去一缕或可沐浴心扉的清凉。因而,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海恋



责任编辑:海 恋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