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深厚 | 晋语“圪”字对定远方言的渗透

2023-12-29 11:53| 发布者: zhwyw| 查看: 74794| 评论: 0|原作者: 黄深厚|来自: 西散南国诗刊

晋语“圪”字对定远方言的渗透

作者 / 黄深厚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载体,方言更是地域文化的标志。在我的家乡定远方言中,晋语对定远方言的渗透,“圪”字最具代表性,虽然数量有限,但使用频率却不低。“圪”字的主要功能除掉表义外,更多则是表音,就是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或多音词,这点和晋语无多大差别。归纳起来,大致可细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圪”字组成的名词和动词词组:如圪瘩、圪棱、圪塄等,最常讲的就是圪渣子,就是指疮痂,也就是疮口表面快脱落的痂;还有圪蒂缀子,专是指瓜果的根蒂,比如我们常讲“瓜的圪蒂子”;再有就是圪墩子,也就是全部或一边被插进土地的柱状物体,我们也叫它桩子,如“操场边立了个铁圪墩子,也不知道干啥用的?”

        至于孩子头上被人打了个鼓包,就说被打了个圪瘩,把牛绳打个结,也说“打个圪瘩”,但是两者意思完全不同。

        “圪”成为动词时,一般表示短暂、轻微的动作特征。常用词有圪捣(有干、做、搅拌等义)、圪蹴(蹲下)、圪蹦(蹦跳)、圪瞪(瞪大眼睛)等词,其中最常见的要数圪捞,就是用棍子等长形物体搅拌的意思,如“用勺子把锅里稀饭圪捞下,别结底子。”结底子就是结锅底:又如圪拧,是指肠胃拧起来疼痛,“我夜里受凉了,下半夜肚子圪拧着疼。”

        二是“圪”有形容词的功能,比如,有人吃饭好吧唧嘴,旁边的人就会提醒他:“你圪叭小点”;又如树枝咔嚓一声断了,叫“圪嚓”一声;再如,风雪把破窗户吹得吱吱作响,叫圪吱作响。当圪字作为前缀时,一般强调程度,比如工作有点忙,就会说:“今天我忙得圪绕绕的,饭都没顾不上吃。” “这钞票圪擦擦作响。”“水都圪嗒嗒开了。”“马蹄声矻蹬蹬的,”这些用法,无疑具有突出听觉效果的拟声词的作用。

        圪字在晋语中,其表义大多为较少、略为的意思,圪蹦表示小幅度跳动,但在定远方言中,则是拟声词:“他吃炒豆子发出圪蹦圪蹦的声音”;又如圪吱圪吱,表示东西不牢固发出来的声响。如地震时房梁圪吱圪吱地直响,肩上扁担圪吱圪吱直响等。

        三是“圪”字组成量词。在日常口语中,圪字作为量词使用的并不多见,但细细揣摩,也不难发现,比如,“给我切圪截萝卜”,在这里“圪”字是一小段的意思,但人们发音时,圪字音已基本隐去了,听起来好像就是“切截萝卜。”

        四是“圪圪” 重叠为状态词,比如圪绕一词,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既衍生出圪绕绕一词,又发展为圪圪绕绕重叠式词,大人抱着孩子跟人聊天时,常常讲;“这孩子在怀里,一会都不老实,总是圪圪绕绕个不停”。

        定远话是北方话和南方话的过渡地带方言,不仅深受吴语影响,同样也深受北方话影响,圪字的应用,说明定远话同样受到晋语的渗透。但“圪”字在江淮官话和吴语双重作用下,发生了衍生流变,虚化程度较高,出现了许多替代字,如搁、咯、虼、疙、壳等多种。比如,用搁字、疙字代替圪字。如圪捞,往往写成搁捞。又如,圪瘩写成疙瘩,既表示皮肉上长的小硬块,又表示球形或块状的东西,也比喻想不通或不易解决的问题,还引伸为别扭、不顺。还有就是把圪蚤(跳蚤),直接写成虼蚤,这样更形象,也更贴切;又如晋语中的圪猡子,是指半大的猪,在吴方言中,猪被称为猪猡,而在定远方言中,却被叫成“壳老猪”,专指百来斤重的猪。这一变化,其发音更加符合当地人的表达习惯。

        书面语言来自于口语,方言的使用,可以让读者有亲临实地之感,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但有规范化的用语,而且也植根于特定的生活处所,使用富有特色的语言,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黄深厚,安徽省定远县人,大学本科,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金融专家、作家。现定居上海。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时光的背影》,在《北方文学》《参花》《青年文学家》《未来》《上海外滩》等刊物发表过诗歌和散文。

来源:原作者 | 选稿编辑:牧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