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基地)揭牌

作者: 李英俊|来源: 中国作家网| 时间: 2024-4-18 22:01| 查看: 60340 | 收藏

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基地)揭牌仪式暨新时代文学论坛举行


4月13日上午,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基地)揭牌仪式暨新时代文学论坛在上海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马文运,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出席会议并共同为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基地)揭牌。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宋向伟宣读中国作家协会关于成立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基地)的批复。全国政协文史委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彦,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孙甘露,以及白烨、蒋述卓、王一川、王鸿生、张新颖、文贵良、何言宏、贺仲明、陈汉萍、刘琼、刘艳、斯炎伟、秦林芳、王秀涛、丛治辰、杨庆祥、杨辉、曾攀、田梦、刘旭东、张永禄、钱文亮、谢尚发、汪雨萌等3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仪式上,吴义勤代表中国作协聘任成旦红为研究中心主任,成旦红代表上海大学聘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执行主编崔庆蕾,上海大学宣传部部长、文科处处长曾军为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聘任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旭光、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王光东为研究中心副主任。会议由曾军主持。

吴义勤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殷切期待文化工作、文学工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充分发挥凝心聚力、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中国作协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联系广大作家和文艺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主动创新活动形式,扩大工作覆盖面,以重大文学行动和重点工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组织实施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引领广大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召唤凝聚更大范围的写作者,更加充分、生动、全面地书写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新时代文学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与此同时,中国作协也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和路径,积极推进新时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发展,推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和谐共进、两翼齐飞。2023年,为整合各方面研究力量更好地推动对于新时代文学的研究与阐释,更好地总结新时代文学创作的经验与成就,中国作家协会决定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编辑部牵头,与有条件、有当代文学研究力量的高校深入合作设立“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通过制度化、机制化的运营管理体系,加深加快对于新时代文学创作的研究。在2023年5月和12月,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江苏师范大学基地)、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基地)已经挂牌成立,并组织了三次高规格高质量的新时代文学论坛,在文学界、学术界产生了良好反响。此次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基地)的成立,又为新时代文学研究搭建了一个新的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的重要平台。希望双方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为新时代文学研究与批评赋能,将中心打造成中国文学评论的专业平台和研究高地。


对于研究中心的未来运营,吴义勤提出几点希望:一是加强中心的政治建设和导向建设,要切实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论坛、会议、讲座、成果发表出版等要把好意识形态关、守好阵地,切实与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作斗争。二是加强能力建设,加强研究的系统性和学术性。要打通高校与社会研究的关联,打通现场批评与文学史研究的关联,打通理论思潮研究与作家作品研究的关联,同时加强资料建设,成为新时代文学独一无二的资料中心,要在人才、成果、资料方面都能卓有成效,切实推动新时代文学研究深化与繁荣。三是要保持中心的开放性。要有全新的体制、机制吸引全国的批评力量、特别是社会的力量、新生的批评力量进入这个平台,要把新时代文学的研究引向课堂,引向本科、硕士、博士毕业论文选题,要面向网络和新媒体等开放研究成果、推广研究成果。要加强文学研究的现场感和同步性,研究要跟上新时代文学的节奏与步伐,要有能力对新时代文学的各种思潮、现象和问题进行及时的总结与归纳,并某种程度上发挥文学智库的功能。四是要在深化全民阅读方面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营造浓郁文学氛围,厚植高校的文学土壤,培养新时代高水平的文学读者。

马文运在致辞中谈到,上海是现代文学的重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上海作家描绘新时代的生动画卷,讴歌人民群众的奋斗实践,为上海文学事业的发展繁荣谱写了新的篇章。上海文学研究者也立足新发展的阶段,紧扣时代脉搏,引领社会风尚,为上海文学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资源和创作指导。中国作协在上海大学挂牌成立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体现,也是作协系统和高校系统集合各方力量深化合作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上海加强新时代文学评论工作、发展文学评论人才队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今后,在中国作协的指导下,上海作协将继续与上海大学紧密合作,充分利用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基地)平台,聚焦上海的文学发展,利用高校优势整合上海文学评论资源,推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学工作者,切实推进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双轨发展,推动新时代文学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成旦红在致辞中表示,当今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的形态,催生了新的文学类型,为文艺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上海大学肩负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重任,近年来立足两个大局,把握两个大计,积极布局新文科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上海大学中文系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血脉和精神传统,历史上吸引了众多文学大家名家,如茅盾、戴望舒等,并在新时代继续吸引着众多学者。上海大学文学院在综合性学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创意写作教育系统的建设上,上海大学已成为我国创意写作的重要基地。本次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基地)的成立,为上海大学中文学科征程道路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希望研究中心能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理念,把握时代脉搏,深入挖掘和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学现象。
揭牌仪式后,举办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3年度优秀论文颁奖仪式。宋向伟主持颁奖仪式,评委会主任阎晶明宣读获奖名单及授奖词,7位获奖者上台领奖并发表获奖感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3年度共有7篇佳作获得年度优秀论文奖,分别是:吴晓东的《抒情与叙事的一体化:沈从文前期湘西题材小说的诗学意涵》、秦林芳的《艾青与延安后期文艺运动》、斯炎伟的《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祝词〉的起草与精神场域》、王秀涛的《代表的政治:第一次文代会〈大会提案总目〉注解》、何平的《时间的支流 近处的语法——论〈北流〉》、王一川的《直而温修辞与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心史——长篇小说〈望春风〉阅读札记》、蒋述卓的《整合与策略:通向世界文学的世界华文文学》。
随后举办的“茅盾文学奖作家创作圆桌谈”是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基地)组织举办的第一个文学论坛。论坛以“小说中的地域性强化与中国精神的表达”为主题,邀请陈彦、孙甘露、蒋述卓与主持人阎晶明围绕新时代乡土小说写作、地域性写作的现状与走向、长篇小说创作的虚与实等维度展开对话。专家们表示,近年来长篇小说创作中地域性写作的特点日益突出,但这种强化与乡土小说的传统写作有所不同,呈现出更多重的指向和含义。现代小说不再简单地区分城市与乡村、南方与北方,而是呈现出一种总体性的特点。地域性写作虽然是每个作家不可避免的起点,但关键在于如何在深入生活的同时能够超越生活,将地域性知识上升为普遍性的经验,找到与更广泛群体共情的元素。语言的地域性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应避免过分强调方言俚语,以免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作家应该寻求一种语言的平衡,既不过分强调地方色彩,也不完全过滤掉地方性语言,以保持作品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当日下午,以“新时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及流变”为主题的新时代文学论坛举行。论坛由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旭光主持,与会专家围绕“新时代文学的概念、内涵及特征”“新时代文学与中国式现代化”“媒介文化生态与新时代文学”展开研讨。专家们表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文学艺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深入探讨新时代文学的发展方向,理解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为新时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也为文学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向和灵感。新时代文学应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文化自信,同时在创作中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时代精神。新时代文学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文学,每个参与者都在为其发展贡献力量,这种文学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新时代文艺理论应当关注全媒体和后人类情景的交织、艺术家创作源泉的双重性、作品跨媒介的创新融合,以及观众在网络媒介语境中的体验和共情。专家们强调,新时代文学正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交流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也引领着社会的审美趋势和文化发展,新时代文学应当反映时代精神,同时也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新时代文学应当成为文化经济时代重要生产力的组成部分。

         李英俊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荐稿编辑:  

责任编辑:zhwyw
|  
分享至:0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