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超 | 谈《红楼梦》对《主角》的影响

2023-7-24 21:13| 发布者: zhwyw| 查看: 35359| 评论: 0|原作者: 张荣超|来自: 太湖杂志微信公众号

谈《红楼梦》对《主角》的影响
作者:张荣超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主角》,无疑是一部经典力作。从本人的文本细读所见,成就这一经典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汲取古典精华,成就今典名著。尤其是《红楼梦》对《主角》的影响比较大。我觉得是《红楼梦》的艺术光芒照亮了《主角》的艺术成长之路。《主角》以其十分精湛的艺术效果,回馈了《红楼梦》。可以推断《主角》的作者陈彦先生是饱读《红楼梦》,自觉地汲取古典精华,站在前辈的肩上,上接仙气,下接地气,一气呵成,让一部为秦腔而立传的伟大巨著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作者的影子:《主角》中的秦八娃如《红楼梦》中那块通灵石

   《主角》就像《红楼梦》一样,是一部叙写命运之书。作者以扎实细腻的笔触,叙写了秦腔名伶亿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伏沉浮,及其秦腔艺术的生死起落。作者在叙述上汲取了《红楼梦》的石头说话这一艺术手法,巧妙设计了“秦八娃”这个作者的代言人。

   《主角》——“多少年后,剧作家秦八娃给秦腔名伶忆秦娥写文章时,是这样记述的:那是1976年6月5日的黄昏时分,一代秦腔名伶忆秦娥,跟着她舅——一个著名的秦腔鼓师,从秦岭深处的九岩沟走了出来。那天,离她十一岁生日还差十九天。忆秦娥是穿着乡亲们送的一双白回力鞋上路的……”(P7),秦八娃是“作者的影子”,让“影子”说话。秦八娃是作者与主人公的“桥梁”“纽带”“过渡板”。这个“影子”就连易青娥的名字也被他改成了忆秦娥。每当忆秦娥的人生“关节点”,秦八娃就会出现为其“解梦”“解疑”“解惑”“解难”。如当秦腔戏迷为忆秦娥组织“秦腔金皇后”演出季而遭到网络围攻,让忆秦娥蒙受无以承受之辱时,秦八娃用一颗怜悯之心,就从当前网络围攻忆秦娥的“非理性”“非礼性”“非人性”开始分析,“要忆秦娥为何读《庄子》,并要她记住:能享受多大的赞美,就要能经受多大的诋毁。同样,能经受住多大的诋毁,你也就能享受多大的赞美。你要风里能来得,雨里能去得,眼里能揉沙子,心上能插刀,才能把事干大,干成器了”。这种场景既如父母对子女,也如老师对学生,更如牧师对信徒。

   忆秦娥的成名剧本,都由秦八娃亲自操刀,“根据忆秦娥的演艺特点,人物形象,个性特征进行编剧,写出了仁厚刚健,大义凛然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潜流’”。如《狐仙劫》《同心结》,还有为忆秦娥养女宋雨写的《梨花雨》等。

   在秦八娃的人物塑造上也有点像《红楼梦》里塑造的那块有灵性的石头,尤其是那两只被“曲解”了的能够洞天察地的“相互不搭嘎”的眼睛,也可达到“通灵”之效,这双眼睛可观人类历史长河中秦腔沉浮,又可参透秦腔承继者的沧桑人生。

   秦八娃就如《红楼梦》中的那块通灵之石,阅尽沧桑,参透人心。可以换言之,《红楼梦》在用“石头记”,而《主角》在用“八娃记”。

   二、开头和结尾的照应:《好了歌》与《散了歌》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小说的开头,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好了歌》说的是甄士隐通过痛失女儿英莲,家中又遭火灾,再遇丈人封肃的冷眼相对,最后让一个封建文人丧失生活信心,开始对人生醒悟,并对《好了歌》做了一番解释……

   再看《主角》下部四十四回(P882)。

   “似乎从老城根下,传来了一个秦腔黑头的吼叫声,酷似老腔:
   人散了,戏开了,
   几多把式唱来了。
   人去了,戏散了,
   悲欢离合都齐了。
   上场了,下场了,
   大幕开了又关了……”

   这首《散了歌》在小说结尾出现,《好了歌》在《红楼梦》的开头出现,二者叙写的都是人的命运,也是小说的大结局。可谓是匠心独具,一切繁华落尽,“荒冢一堆草没了”。也如《散了歌》“上场了,下场了,大幕开了又关了……”。试问,这世上有谁逃过这种命运的安排?过程有别,结果都莫过如此!

   这就是伟大古典的力量,《主角》恰恰是继承了这一血脉,并发挥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如此自然流淌的文字,让人赏心悦目了。

   三、主人公的出家:寻找救赎

   《红楼梦》里设计了贾宝玉在八十回后是以出家的形式,了却尘缘。贾宝玉是经历过大起大落的家庭悲剧和大悲大喜的情感悲剧后遁入佛门,在晨钟暮鼓、青灯黄卷中了却此生的。当然《红楼梦》中除了贾宝玉出家外,还有贾敬、惜春,以及十二金钗中的妙玉。所有这些出家之人,都莫过是被俗世生活缠绕得无法招架,向俗世“投降”而走进佛门的。

   再回到《主角》,下部第二回(P622)。忆秦娥从一个烧火丫头,一步步走上省秦名角——秦腔小皇后的位置,又经一落千丈,成为舞台砸死多人的“有罪团长”,再加上丈夫和儿子的种种压力,大起大落,大红大紫,千丈山峰独一人,又坠入万丈深渊。她在苦难中想到的唯一一条路那就是去尼姑庵寻求救赎。(P626)很小的时候她就听说,佛门是能超度罪孽的。她觉得自己要赎的罪孽是太多太多了。那三个孩子,还有单团长的死,都与她有直接关系。甚至自己就是压死他们的最后那根‘稻草’。还有儿子刘忆,难道真的是傻子吗?自己到底造了什么孽,要生出一个傻儿子来呢?但愿她的赎罪,能给死者的亲人带去福根;也能为自己的儿子赎来常人的生命。她在一遍又一遍念着《地藏菩萨本愿经》……念着念着,她感到自己是真的有点跳出三界外了。

   贾宝玉与忆秦娥都经历了人生大惊大险,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从山峰摔进了万丈深渊的变化,最终都选择了遁入空门,寻找救赎。我觉得《主角》作者是对《红楼梦》的理解已经到了熟烂如心地步,艺术的承继上丝毫不让曹公了。

   四、意识流写法在两部经典中的使用

   弗洛伊德在1900年写了《梦的解析》后,西方文学出来一个叫作意识流的小说写法,写人的潜意识及心理状况。《红楼梦》比它要早两百年,它已经写出了潜意识世界,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写的是贾宝玉梦的意识。他在太虚幻境梦里做爱的对象是林黛玉、薛宝钗,也是秦可卿,是兼具多种美于一身的叫“兼美”。还有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以及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写的是秦钟和贾瑞“因情而死”,“死前梦境”的超现实主义写法。

   《主角》中的主人公忆秦娥在遭受人生磨难,痛不欲生时曾两次做恶梦。下部第一章和第三十九章,在经历了那场舞台坍塌事故后,忆秦娥再次走出了观众视线。忆秦娥回到了她的出生地九岩沟,她白天到山上放羊,带着有智障的儿子刘忆暂时过着消停日子,但每到晚上就做恶梦,每每梦见自己被阎王招了去,严刑拷打,问这问那的。(P616)

   “……忆秦娥:求求你们,能让我跟我娘,还有我儿,再见上一面吗?”

   马面:少啰唆,你以为你还是什么角儿?什么秦腔鸟皇后?什么二团的弼马温团长?在阎王爷眼里,都是个屁。爷要唤你三更去,哪能磨蹭到五更。走!

   忆秦娥:小女子有什么罪?

   阎王:你还不知罪,就因为你爱出风头,把多少好慕虚名的凡俗无辜,招致虚空台前,看你搔首弄姿,大玩花拳绣腿,鼓噪爱恨情仇,引发血光之灾,你竟然还不知罪,那好吧,先带这帮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家伙去参观,待参观完后,再看她们如何反悔思过……”

   《主角》把人生存过程中的孤独、灾难、痛苦、惊怵、病魔、恐惧、饥饿、斗争、仇恨等,通过做恶梦的超现实写法,达到直抵人心的效果。这种超现实主义的写法,《主角》对《红楼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五、《庄子》:照亮《红楼梦》点燃《主角》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因命四儿剪灯烹茶,自己看了一回《南华经》。正看至《外篇·胠箧》一则,其文曰: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看至此,意趣洋洋,趁着酒兴,不禁提笔续曰: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

   这章节中引用的是《庄子·外篇·胠箧》,中心思想是“绝圣弃知”。贾宝玉是读了《庄子》,但“悟反了”《庄子》,是正话反说。《红楼梦》的大悲剧结局决定了贾宝玉一直是在人生选择上的徘徊,对《庄子》的研读更是选择性的“曲解”和“误读”,成为大悲剧的牺牲品。

   而《主角》中的忆秦娥在遭遇人生“一唱成霸万鬼哭”的网络铺天盖地的全面攻击后,忆秦娥又一次陷进了人生最低谷,欲生不能,欲死不能。这时,她的秦腔牧师秦八娃走近了她。《主角》下部第三十八回,“秦八娃说……为啥我老要叫你看《老子》,看《庄子》?就是觉得一个成了事的人,不看这个不行的。先人太伟大了,把什么事情都参透了。我们只需要明白他们的话,就能规避好多苦难。其实也没啥,说你是娼妇,你就是娼妇了?……记住,能享受多大的赞美,就要能经受多大的诋毁。同样,能经受多大的诋毁,你也就能享受多大的赞美。你要风里能来得,雨里能去得,眼里能揉沙子,心上能插刀子,才能把事干大,干成器了。”

   《主角》中,秦八娃用《庄子》“乐生”的观点,正面劝导忆秦娥内心豁达,看开一切,乐观面对舆论诋毁,正确面对困难,一切都会过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承受黑暗,迎来光明。忆秦娥按照秦八娃的“乐生”去做了,是真悟了《庄子》与贾宝玉的“假悟”产生的后果正好相反。

   《红楼梦》《主角》两部经典的作者都试图使用《庄子》这把金钥匙打开主人公“人生危机”之锁。

   六、《红楼梦》曲对《主角》词的照映

   《红楼梦》有十四支曲,即“引子”“终身误”“枉凝眉”“恨无常”“分骨肉”“乐中悲”“世难容”“喜冤家”“虚花悟”“聪明累”“留余庆”“晚绍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收尾)”,除去前面的“引子”和“飞鸟各投林”收尾,中间十二支曲,分咏金陵十二钗,暗喻各人的身世结局和对她们的评价。

   《主角》中共有五阕《忆秦娥》词。第一次出现是在中部三十二章中(P497),秦八娃教导忆秦娥,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秦腔表演艺术家必须多背唐诗、宋词、元曲。忆秦娥开始背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这是向古人寻找敲门砖。

   第二次出现在中部第四十六章(P579),《忆秦娥·狐仙劫》,这是秦八娃老师亲自为忆秦娥量身定做的秦腔戏《狐仙劫》在上海公演后,捧回了九项大奖,名操上海,红极一时,秦八娃为主角忆秦娥口占一阕《忆秦娥·狐仙劫》,对忆秦娥的艺术表演取得成功表示鼓励,表明忆秦娥的秦腔艺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第三次出现在下部第十八章(P720),当秦腔受到时尚舞剧的冲击,遇到无法生存的危机时,街市上出现了“秦腔茶社”,这是秦腔的“变种”,忆秦娥逆时而动,尽管因生活不得不走进秦腔茶社,但她拒绝了一个老板的一百万“搭红”,甚至是一千万的“合作费”,这时秦八娃老师又为忆秦娥“划拉”了一首《忆秦娥·茶社戏》,表扬忆秦娥的精神境界已经达到了“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度,是秦腔艺术的滋养让一个秦腔舞台主角达到如此精神境界,也是时代和人民的召唤。

   第四次出现在下部第四十四章(P877),秦八娃为忆秦娥养女宋雨专门编的《梨花雨》剧本,终于“一锤子砸出了鼻血来”,省秦又一次“点火发射卫星”了,没想到一场公演,主角宋雨变成了“小忆秦娥”,秦八娃又“胡划拉”了几句,这便是《忆秦娥·看小忆秦娥出道》,表明秦腔自有后来人,传统秦腔文化得到了非常好的发扬和继承,也说明忆秦娥的艺术生命自有延续人。秦腔的烟火更加旺盛起来。

   第五次出现在下部第四十五章(P887),“秦八娃曾经说过‘你哪天要是能自己吟出一阕《忆秦娥》来,就算是把戏唱得有点意思了。’她就突然脱口而出,随意吟了一阕《忆秦娥·主角》:

   易招弟,
   十一从舅去学戏。
   去学戏,
   洞房夜夜,
   喜剧悲剧。
   转眼半百主角易,
   秦娥成忆舞台寂。
   舞台寂,
   方寸行止,
   正大天地。”

   这是忆秦娥对自己从艺生涯的总结,对舞台主角的追忆,也是修成正果后的华丽转身。

   这五阕《忆秦娥》贯串着《主角》的始终,是忆秦娥艺术生涯禅变的一个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古通今。

   《红楼梦》与《主角》都用古诗、词、曲作为主人公人生禅变演绎的“圣经”,无疑是高明的,《主角》在《红楼梦》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将五阕《忆秦娥》像天女散花一样分布在80万字长篇小说的不同位置,并且都是主人公人生大悲大喜之时出现,就更显其微妙而重要。作者独具匠心,似乎比《红楼梦》的十四支曲放到一起吟唱要更高明些。

   七、古典《红楼梦》魅力四射,照亮了今典《主角》

   可以说,从《主角》的多重角度都能看到《红楼梦》的影子,就像一个老师搀着一个学生去赶考的姿势,这种赶考是穿越200多年的师徒对话。《主角》的艺术不在大的框架而在每个细节,就如书中艺人对秦腔的“抠”,到处都可以“砸出鼻血来”。

   1.大量的方言使用,使作品很亲切很接地气。

   《红楼梦》中大量使用南方语系——吴语,如“侬”,因为主角之一林黛玉是苏州人。如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的《葬花吟》。其中两句: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两句唱词中用了四个“侬”。

   当然《红楼梦》里还有很多民间语言的使用,如贾母歪在榻上,“歪”这样的土语或民间语言使用比比皆是,就为阅读和流传增加了更多的乐趣。

   《主角》发扬了《红楼梦》这一优良传统,大量使用了秦岭一带的民间语言,使作品活泼、细腻、耐读,有乡土味,有人情味,接地气,读来亲切,令人觉得主角忆秦娥就是自家的姑姑、姨姨、婶婶、姐姐、妹妹、邻居、乡亲。会让读者产生为忆秦娥的高兴而高兴,痛苦而痛苦,愤恨而愤恨的情愫,甚至于想为她拔刀相助,读着读着,你就想捆了刘红兵,揪出楚嘉禾,踢死郝大锤,阉了廖耀辉……所有情绪的波动都被书里的主人公牵制着,捧起书来欲罢不能。

   作品中使用最多的“秦系”语言——“咥”,“尻”,“碎”,“谝”,“端直”等等。“咥”——用了14次,“尻”——用了7次,“碎”——用了35次,“谝”——用了19次,“端直”——用了9次。当然还有好多鲜活的词、字、句,比如《主角》(P120),“但却一直拿眼睛余光扫着”,这个“拿”字用得非常鲜活,记得《红楼梦》里,也有类似用法,如“贾宝玉拿起脚就走”。这样就把书面语变成了生活的语言,亲切易入心。再比如《主角》(P130)“把老脸丢到爪哇国去了”。这个“爪哇国”最早就出现在《红楼梦》的第十章里,“金氏听了这半日话,把方才在他嫂子家的那一团要向秦氏理论的盛气,早吓的都丢在爪哇国去了。”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出访印尼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就引用了《红楼梦》对来自爪哇的奇珍异宝有着形象的描述,说明爪哇国就是印尼。200多年前曹雪芹就在《红楼梦》里有所表述。足以说明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也说明学习古典对当代文学有着何等的重要意义。

   2.药方的出现

   《主角》中部第四十二章(P550),“忆秦娥生完娃,还真是一门心思在家里享受起产假来了。刘红兵成天买鲫鱼,鸽子,猪蹄子。还买了太子参,当归,红枣,通草,黄花,让她娘给她炖了吃……”

   这个药方的出现就让我想起《红楼梦》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

   人参二钱,白术二钱土炒,云苓三钱,熟地四钱,归身二钱酒洗,白芍二钱炒,川芎钱半,黄芪三钱,香附米二钱制,醋柴胡八分,怀山药二钱炒,真阿胶二钱蛤粉炒,延胡索钱半酒炒,炙甘草八分,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红枣二枚。

   这个《红楼梦》的药方是张太医给秦可卿号了脉相之后开具的药方。《主角》也作了药方的引用,也许忆秦娥只是生小孩,需要的中药比较简单,不像秦可卿得的是死病症侯那么严重,但这种在小说中使用药方的方法是师出有道。

   3.鹦鹉学舌

   《主角》中部第四十八回(P595):——“就在这时,忆秦娥身后的半空中,突然发出了同样的声音:‘吃水把打井人忘啦!’吓了忆秦娥一跳。她急忙扭头一看,是一只鹦鹉。”

   接下来,刘红兵的妈妈就给忆秦娥介绍了,我们家养两只鹦鹉,一只叫“两袖”,一只叫“清风”,就因为你爸爸从副专员岗位刚退下来,那只“两袖”就偷跑了,现在只剩下“清风”了,副专员这个“两袖”是没了,也就谈不上“清风”了,这是讽刺官场时弊,用鹦鹉学舌会显得真实,能反映出“家内”的实况。

   再回到《红楼梦》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那鹦哥便长叹一声,竟大似林黛玉素日吁嗟音韵,接着念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紫鹃听了都笑起来。”

   《红楼梦》的营养无时无地不滋养着小说《主角》的成长,作者也自觉不自觉的,意识或潜意识地会走进古典,借道行车,借河扬帆,汲取足够的营养为我所用。只要你把那两部作品里的鹦鹉学舌放到一起研读,就会产生无尽的遐思和想象,也会产生无尽的阅读快感。

   4.人物取名大有深意

   《红楼梦》无处不经典,包括给主人公起名。尤其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姐妹四个的名称,意思是“原应叹息”,因为《红楼梦》是一个大悲剧的结局——“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所以在人物的取名上大都有悲剧的色彩。

   当然《主角》就大不同,这部小说主旨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以在上部二十四章中对几个老艺人的姓名作了交代,裘存义,苟存忠,周存仁,古存孝这四位老艺人的姓名,其实就是忠、孝、仁、义。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秦腔艺术是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主角》中的人物取名都是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红楼梦》中的人物则是按大悲剧的结局和人物个性特征起名,但二者有着强烈的照应关系。

   瑕不掩瑜。试想,《主角》如何能像《红楼梦》一样,两三百年后经久不衰,成为那时的古典,我觉得在细节上也还有值得推敲打磨的空间。比如,“薛桂生与石怀玉是如何认识的?”有三处叙述(P736)“他认识石怀玉还是在戏校学戏的时候……”(P737)“他们从少年起,便有许多交往,因此石怀玉一来,就敢跟他薛桂生狗皮袜子没反正。”(P793)“他(石怀玉)是在乌鲁木齐遇见薛桂生……”这三处写的都是两人初识初见,却出现了三个地方,三种语境,可否商榷再推敲一下。这是本人的一叶之见。

   
来源:太湖杂志微信公众号

荐稿编辑:云帆沧海 |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