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以翻译促进诗歌交流互鉴

2023-11-13 16:36| 发布者: zhwyw| 查看: 71472| 评论: 0|原作者: 马丽|来自: 文艺报

        编者按:
        2023年11月3日,《文艺报》第8版整版刊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组编的《当代汉诗英译》丛书专题研究文章。现分期将5篇文章予以推送,以飨读者。

马丽教授

        杨四平教授主编的“当代汉诗英译丛书”,精选中国当代优秀诗人的代表性诗作,邀请汉学家、翻译家进行翻译。这是一项非常重要而且有意义的工作。

        在众多翻译门类中,文学作品的翻译难度最高。而在所有文学作品中,诗歌的翻译难度最高。因此,对于诗歌翻译而言,译者非常重要。有些人认为,要翻译诗歌,你首先应该是一个诗人。你的英文要很好,你的汉语要很好,你写诗要写得很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这个工作做好。这些说法不无道理。茅盾曾说:“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在诗歌翻译中,要想保持原作的诗意,译者需要具备诗人的禀赋——对语言的敏锐把握。


        在这套“丛书”的翻译中,编者对译者进行精心挑选。他们之中,既有成名已久的汉学家,也有长期在英语世界生活的中国译者。他们具有丰富的东西方文化背景,他们的翻译准确度、可信度较高。下面以顾爱玲、王屏为例,谈谈她们的翻译观及其对中国诗歌的看法。

        作为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顾爱玲认为,目前美国对于中国诗歌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古典诗歌领域。“西方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了解是比较多的,但是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中国当代诗歌的极少。在美国,中国当代诗歌的翻译者比较年轻,大多30多岁。”“翻译”渗透着顾爱玲生活的方方面面。她认为,翻译是一个牺牲的过程:“有一些东西你能保留,还有一些东西你保留不了。比如,中文的声调,英文没有,中文诗歌的很多意义一下子就没了。我每次翻译一首诗,都觉得失去了太多东西。”翻译诗歌不仅是她的乐趣,也是她的义务:“我能够做这个工作,那我必须做。”


        王屏在美国讲授英文诗歌长达20多年。她从金斯堡、施耐德、格丽克等美国诗人诗作中看到了东方文学对美国诗歌创作的影响。她认为,翻译首先需要聆听语言内在的节奏和韵律,找到这个共同点,也就找到了人类文明的链接点,“因为所有的生命,都依靠节奏、时间来运行,语言则把生命的动力符号化。而诗歌把这个符号以最精确、最精美、最神秘的形式保存、表达”。

        中国当代有那么多的优秀诗人诗作,但是如果不把这些作品翻译成外文,国外的读者根本接触不到。他看不到,就可能认为你没有。所以,翻译的工作、传播的工作,就尤为重要。翻译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化结合和创新发展。只有不断强化诗歌翻译工作,推动诗歌实现时间、空间、语言媒介的转换,才能真正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文化发展不断添砖加瓦。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文传学院教授)

        来源:文艺报 2023年11月3日 第八版

 供稿:杨四平 | 责任编辑:牧 野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